后高考时期来临,你的心态准备好了吗?
很多人都将高考后的生活视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但仍有许多考生并非如自己考前想得那样解脱。突然松懈引发的无度放纵、等待成绩的焦虑与迷茫、考试不理想带来的悔恨自责,以及对未来人际关系的焦虑和担忧,让很多孩子进入了情绪剧烈波动的“后高考心理期”。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度过煎熬的心理真空期,考生们又该如何面对情绪和心态的巨大变化?心理医生针对六月考试季,特别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准备了一份心理调适指南,帮您一起度过“美好而煎熬”的六月。
高考结束后,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井喷期”
本以为高考结束后,孩子可以过个轻松自在的暑假,自己也能放下紧绷的神经。可最近对于静璇(化名)妈妈来说,过得一点也不轻松。“我女儿高考前成绩一直很好,几次模拟成绩也都比较满意,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有些抑郁;但高考后,她就像完全变了个人。自己对预估成绩不满意,总觉得考试发挥失利,加上想到上大学要离家独自生活,使她出现了焦虑、忐忑不安的表现;有时又因为担心自己无法面对陌生的人际交友环境,将自己反锁在屋子里,整晚不睡觉。她一个女孩子这样,我这当妈的能不担心吗?”静璇妈妈一脸担忧地说。谁说都不听劝,甚至爸爸说她两句,立马就和爸爸吵了起来,说了句“没有人能理解我”就转身摔门而出。面对这样的情况,没有办法的静璇妈妈,只能带着女儿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结合静璇的情况,医生采取了药物+心理治疗的综合诊疗方案。经过近一周的治疗,静璇逐渐回复了正常,能够主动与周围人聊天,收获了更多的朋友。
当心理真空期遭遇焦虑,怎样引导更加疲累的孩子
考后焦虑作为考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来源于对未知结果的反复思索和揣测。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值比较高,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控制不住的推测考试成绩,不断暗示自己无法取得理想分数,过度的苛责埋怨,导致焦虑进一步加重。
▶ 给家长的调适锦囊:
建议家长发挥好“避风港”的作用,尽量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当成绩已成定局,考好考坏都不要再埋怨孩子,陪同孩子进行合理估分、填报志愿的同时,引导孩子对分数、自我和未来形成正确认知。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高考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全部。家长要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保持时刻关注,既可以带动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分散注意力,还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告诉孩子你是TA的坚强后盾,任何问题你们都会一起面对解决。
准大学生们的适应指引,从离家“分离焦虑”开始
成功考取理想学校后,大多数孩子必然要经历生活环境的骤变。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第一次离家住校、第一次接受集体生活、第一次学会独立面对困难,与陌生同学、老师相处,由此让准大学生们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在所难免。
▶ 给考生的调适锦囊:
① 正视你的焦虑。焦虑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主要源于人们对现实或未来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过度担心,进而产生忧虑、恐慌、不安等复杂的烦躁情绪。但同时焦虑也是一种自我防护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应对危险。不管是短期社交焦虑,还是长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不妨坦然接受,以此督促自己更好的努力前行。
② 学会与焦虑共处。当你感到自己已经陷入焦虑的漩涡中,可以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在短时间内改变你对问题的看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的焦虑;找到身边能够信任且支持你的人做为倾诉对象,利用倾诉这种释放焦虑的有效方法,让TA帮你清理情绪垃圾,放松身心。
@大学小萌新 四招教你面对人际交友压力
都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青春活力的时光。对于那些告别十年寒窗,崭新的大学生活即将在眼前展开的小萌新们,在兴奋、期待之余,对于如何在陌生环境下与同学、老师和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满了担忧。为了解决大学新生们“不善交际、不愿交际、不敢交际”的问题,心理医生从人际适应的角度,给出四点调适建议:
① 固有印象中形成的认知偏差
人际交往的初始阶段,难免会因为固有观念而留下一些主观错误印象,进而影响人际之间的交往。像北方同学认为南方同学小气、矫情,南方同学认为北方同学暴躁、粗犷,这些先入为主的晕轮效应,让人很难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往,形成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偏见,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产生阻碍。
② 恰当的自我暴露
人际交往是一个需要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去主动激发,除了寻找共同话题以外,还可以运用自我暴露的方法来增进了解。也就是采取自己介绍自己,主动有意识的向他人介绍自身情况,让他人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建立信任。但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暴露的前提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③ 培养共情能力
作为初入大学校园的萌新,要学会尊重、理解以及换位思考。如果在交往中能够做到了解他人的情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在一定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有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④ 不要逃避,克服自闭
逃避不可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深陷孤独无助的境地。只有积极的社会行为,学会互助与共享,才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幸福感。与其因为不擅交际,就将自己封闭在无光的空间,不如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不断的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内心真正的正视、接受、欣赏自己,敢于尝试之前不敢做的事,才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大家身边的人也出现了类似静璇的情况,建议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让孩子尽快从身心失调中走出来,以全新向上的面貌来面对他们人生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