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偷在做这件事,“恋物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问题?
从废弃的小零件、花花绿绿的贴纸,到盘包浆的毛绒玩具、破边的小毛毯,孩子们似乎总是痴迷于收集奇奇怪怪的“小废物”。
可当发现孩子所依赖的“阿贝贝”,从安抚玩具变成了发丝缠绕的梳子、陌生人遗留的旧围巾等一些沾染他人气息的私密物件,这恐怕就不是简单的“小众爱好”了,其背后可能潜伏着某种心理疾病——“恋物癖”/性偏好障碍。
心理医生表示,“恋物癖”/性偏好障碍是一种对非生命物体产生强烈性幻想、性冲动的病症,属于性心理障碍的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男孩,若是对其置之不理,可能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社交能力。
恋物≠“恋物癖”/性偏好障碍
孩子“恋物”也分等级
当然,各位家长大可不用为此太过慌张,不是随随便便有点“小爱好”就能被确诊为“恋物癖”/性偏好障碍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很依赖物件的“阿贝贝情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也是他们从完全依赖到走向独立的阶段性行为特点,本身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消失。一般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只要其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这种恋物就属于正常现象。
但这次谈到的“恋物癖”/性偏好障碍,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帮助孩子们从分离焦虑到安全稳定过渡的安抚物,而是患者容易在强烈的欲望和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的贴身衣物或迷恋某些身体部位的病理性条件反射行为。若这种恋物行为持续了6个月以上,且伴有痛苦或学业社交功能损害,则可诊断为“恋物癖”/性偏好障碍。
心理医生介绍道,“这些异常行为的出现,通常也意味着男孩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发展受挫。”
产生“恋物癖”/性偏好障碍
的原因有哪些?
“恋物癖”/性偏好障碍的形成缘由十分复杂,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成因大多与个性、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状况有关。
1.个性因素
通常患有这类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大多性格内向、害羞、自卑、被动,缺乏正常接近同龄异性的交际手段,从而导致其性心理发展容易受挫或非正常发展。
2.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管教过严、性教育缺乏、家庭中缺少关爱和沟通、孩子心理渴求得不到满足,便会通过对异性物品的依赖来满足内心的渴求。
3.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青春期孩子性幻想丰富,对网络上的不良刺激缺乏鉴别能力,自控力发育不成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易形成恋物或窥视等性心理异常。
“恋物癖”/性偏好障碍能否预防?
建议家长这样做~
1.避免过度惩罚或避而不谈
不要过度指责或给孩子贴标签,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危机,促使孩子重复错误的行为,加重恋物倾向。作为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更应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沟通,耐心询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减轻孩子各种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低自尊、耻辱感。
2.科学正确的性教育
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展正确的性教育,理性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
3.避免不良性刺激
母亲在家不要穿着太过随意和暴露,换衣时要避开孩子。同时,男孩洗澡和更衣,也要注意避开母亲。
4.改善父子关系,处理好“恋母情节”
家庭需强化父亲角色及对其优良品质的认可,通过加强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沟通,帮助男孩普及性发育常识,减少性的神秘感,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应对性冲动。母亲也应避免过度溺爱男孩,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
5.创造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多元化社交
父母之间若是相亲相爱、相互支持和包容,也会让孩子从中学会正确经营亲密关系和享受被爱,心里不缺爱。
此外,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鼓励孩子进行多元化社交,通过发展其他业余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打破恶性循环。
温馨提示
虽然,依恋物品对孩子来说,是他们适应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拐杖”,但若缠绕已久,成年后很难根治。
如果您身边已经出现有难以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请帮助他们及时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会以多种心理疗法并辅以药物协助的方式,治疗、缓解其“恋物癖”/性偏好障碍症状,建立起更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模式,最终实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