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反而抑郁?学会这几招,帮您轻松告别烦恼!
提及春季,大家常不由自主地加上“彩色滤镜”,白昼变长,感官被唤醒,一切都是生机勃勃。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曾被人们贴上“治愈”标签的季节,却隐藏着情绪的暗流涌动。临床观察显示,春季是情绪问题复发与加重的隐形高危期,也就是说,春季很容易经历不安、抑郁的情绪。
春季为何成为
心理的“脆弱时刻”
春季的温暖和阳光常常被视为治愈冬季抑郁的良药,但是对一部分人而言,这些“复苏”的迹象反而会成为负担。虽然,目前尚无公认的科学结论可以完全解释这一现象,但有研究者发现,春季的心理危机可能与以下几种“隐形推手”有关:
● 生物节律的“错频震荡”:春季日照时间延长,光照强度增强,人体的褪黑素(调节睡眠周期)分泌减少,而血清素(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需要2–4周才能适应这一变化。这种“青黄不接”的状态会导致情绪调节失衡,表现为易怒、抑郁、焦虑或亢奋的状态。
● 气候环境的“叠加效应”:春季气压波动频繁,可能引发血氧浓度下降,导致疲劳;春季湿度上升则加重自主神经紊乱,出现心悸、失眠等躯体症状。此外,人体屏障功能因受气温变化影响,过敏变得更加频繁,而由此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干扰多巴胺分泌,加剧情绪波动。
● 误入心理的“温柔陷阱”:有些情绪困扰者或抑郁症患者会对春季抱有特殊的期待,当这种预期被打破,会使个体产生“新的一年依旧没有好起来”的落寞感,造成更进一步的情绪低落。而这种“万物皆可重启,唯我困于寒冬”的认知困境,也可能是导致春季情绪问题隐匿的推手之一。
出现这些迹象
可能是抑郁焦虑的预警信号
核心情绪信号
抑郁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以及愉悦感的丧失,并伴随自责、无价值感,严重时有“活着没意思”的消极想法。焦虑则常表现为过度担忧或恐惧,紧张不安,对未发生的事情产生灾难化认知。
易误读的躯体信号
抑郁常伴随精力不足、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等)、食欲或体重显著变化等症状。焦虑常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手抖、出汗等),可能出现全身肌肉紧张,排除器质性因素后不明原因的各个部位疼痛等。有些患者在消化科、疼痛科等科室反复就诊后,最终发现躯体症状的症结在于情绪问题。
易忽视的行为信号
抑郁患者常存在动机缺失、动力不足的情况,甚至连日常洗漱等活动都感到困难,同时会出现社交退缩、回避交流的行为。焦虑患者更倾向于坐立不安,停不下来,常有拖延或回避工作学习任务、反复踱步等表现。
特殊人群的隐匿表现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可能以易怒、厌学、沉迷网络或自伤等形式表现。在老年群体中,情绪问题常以“记性差”“浑身不舒服”等表述出现,需注意与一般性认知老化过程和器质性躯体疾病作鉴别。
如果上述抑郁与焦虑症状表现超过2周,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面对“春郁”
该如何激发体内的“快乐激素”?
临床治疗为应对情绪困扰提供了科学锚点及多维度干预方案,但日常的自我关怀,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这三种情绪调节“微处方”,希望可以借此激发出大家的“快乐激素”。
1.爱惜身体
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当个体受到躯体疾病困扰时,情绪会更敏感。因此,发生躯体疾病时请及时就医。均衡饮食为健康身心构建了一道防线,节食或暴饮暴食可能会加剧情绪的波动,所以,在此阶段也要避免过量饮用含咖啡因、酒精等易诱发情绪问题的物质。
充足的睡眠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大家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春季是非常适合亲近大自然,进行户外运动的时期,可在此期间做一些温和、适度的运动,促进内啡肽、多巴胺等调节情绪的“天然药物”分泌,帮助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及睡眠问题。
2.接纳情绪
春季的情绪低落,不是需要被消灭的病理现象,它和任何时期的坏情绪一样,都是人类作为恒温动物对气候变化的自然反应。
所以,不必为此否定和压抑负面情绪,情绪稳定并非没有情绪,而是在了解情绪来源的基础上识别情绪并掌握有效应对方式,从而接纳了已有情绪。任何季节,任何时刻,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最合时宜的事情。如果您想缓解负面情绪,避免情绪恶化,可尝试正念冥想练习帮助自己观察和接纳情绪。
3.多多社交
当人处在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可能认为社交是在增加负担,其实不然,积极的人际互动能让大家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结,获得情感支持,还可在短期内积累积极的情绪,降低情绪易感性。所以,日常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避免自我封闭。
草木自有自己生长的节奏,正如春季是大家重新正确认识情绪波动,练习自我关怀的契机。心灵和身体一样,偶尔“感冒”不必羞于求医,及时调理、有效应对,方能拥抱真正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