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与躁狂患者相处?快来看这6点!
每当听到躁狂症这几个字,总有不少小伙伴被吓退,生怕遇上一场情绪风暴,不知该如何与其相处。但这个让常人易陷入的误区,恰是其独特的发病形式——如热带气旋般遵循“来去匆匆”的规律。
这种疾病虽起病急,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大部分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能够逐渐恢复理性与平静。所以,当大家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躁狂症时,它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
何为躁狂症?
躁狂症,也就是常被冠以“天才病”头衔的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行为增多,在医学上称之为“三高”症状,多起病于青春期,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及心理学社会因素有关,预后良好,基本都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何与躁狂患者相处?
躁狂患者的情绪变化虽有双相性特征,但只是在发病时理性控制力和正常判断力有所降低,并非完全失去理智。所以,在日常沟通交流时,应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来相处。
那么,如何在相处中既不激发TA的脾气,又能安抚好TA的情绪?建议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1.宽厚以待,冷静包容
躁狂患者在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比如,在此期间可能会语速极快地表达想法,思维跳跃,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但这些行为并非本意,而是疾病所致。
在充分理解这一点基础上,交流时应多付出一点耐心,态度亲切、和蔼,降低语调、放慢语速地跟他们进行对话。当患者流露出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时,不要跟患者争论,也不要企图去说服TA,避免出现刺激性语言从而激怒对方。
2.减少争论,转移话题
患者在情绪波动时,会更容易被激惹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这时与其争论,会让其感到被否定或忽视,加重心理负担。为了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防止情况恶化,如果交谈中有分歧出现,则可以采取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柔和地结束这段交谈。
3.积极回应,情感支持
与躁狂患者交流时,积极倾听是关键。也许,患者并非大家看到的表面兴奋愉快,其实内心也有难以自述的困难。交谈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适时给予一定的反馈,如用专注的眼神、点头、微笑示意等方式给患者回应,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当其提出困难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提供帮助、支持。
4.提供方法,加强营养
当患者精力旺盛时,白天可以适量增加一些消耗体力的短小活动,将其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正性的活动中去,比如跑步、健身、瑜伽、游泳等轻缓的运动。但此时不宜安排竞争、对抗性强的运动,避免激化患者病情。
处于兴奋躁动期的患者,因其活动度的增加,能量消耗也随之加大,保证患者营养供给也至关重要。此时,可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肉类、蛋、牛奶、虾等,以此来满足身体需要。
5.留意并帮助患者识别自身变化
躁狂患者的情绪虽“变化多端”,但庆幸的是,他们的情绪转换是有一定周期规律可循的。
作为患者身边的人,可以更客观地看到对方的情绪和活动量变化,大概清楚对方处于何种阶段。一方面可及时提醒患者到院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也可在帮助患者察觉自身变化的同时,调整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方式,如抑郁期时多倾听、陪伴患者,鼓励他们多进行户外运动;躁狂或轻躁狂期,则督促患者按时服药,阻止一些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高风险活动,如不加节制的购物等。
6.创建支持性环境
躁狂患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外界嘈杂的环境会加重他们的兴奋程度。因此,在为患者布置房间时,选择柔和的色调,并以简洁、清雅的风格为宜,避免其产生情绪化反应。同时,要确保环境相对安静,减少噪音,以便他们在无压的环境中,更好地应对自己情绪,寻找适当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
与躁狂患者相处,理解和接纳对方才是根本,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尊重是关键。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但如果发现身边的亲朋好友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暴力倾向,最好及时向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的方式,才能彻底治疗躁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