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月 | 数字时代如何给“心”减压?教您4步,找回心理平衡力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数字时代,人们犹如高速运转的陀螺,在动态平衡中持续突破自我。即时消息的红点、KPI的倒计时、社交媒体的完美滤镜,无不侵蚀着一个个脆弱的心理支点。
今年4月,是全国第37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其主题为“爱卫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为了帮助大家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轴心,请跟随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医生的步伐,一起学习如何利用科学的自我调节方法,摆脱“心理失重”的困境,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安定。
为环境加载“心灵滤镜”
在秩序中照见自我
心理学中的镜像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管是从服装风格的选择到人际交往,再到自我认知,大家都在不断地从外界获取反馈。而外部环境也像一面镜子,无声地映照出人们的内心状态。杂乱的环境会向大脑传递“生活失控”的错误信号,由此产生的厌倦、疲惫感,会让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容易引发焦虑、急躁、易怒等负面情绪。
而这正是80%的人在整理房间后,感到“呼吸变轻”的科学解释:每天花10分钟整理一个角落,就像在梳理一个具象化的杂乱如麻的心事,通过物理空间上的改变,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
若想追求一种更深层的内心平衡感,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心理“安全岛”。比如,在办公室隔间挡板上贴一张风景画,给电脑旁添置一盆绿萝;在家中布置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角落,无论是铺着软毯的飘窗,还是书香萦绕的阅读角,它们都可以让自己体验到放松、安全和稳定的感觉。
当外界压力来袭时,退守到这片精心营造的“心理缓冲区”,通过绿植等自然元素触发记忆中的放松反应,这些安抚信号都可以帮助大家将不安、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阻隔在外,重新找回一种宁静平和的秩序感。
给情绪装上“调节阀”
让心境更从容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大脑,就如同一座每天都承受着洪水狂风暴雨般洗礼的堤坝(海马体),不断遭受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的侵蚀,导致其萎缩,影响认知功能,更会引发个体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情绪颗粒度理论,揭示了一个规律:当自己感到焦虑烦躁时,肩颈的紧绷、心跳的加速,都是身体细化感知情绪后发出的预警信号。
要知道,情绪不是敌人,而是内心未被倾听的声音,派来的“无声信使”。想要将压力转化,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为自身搭起情绪缓冲带。
1.首先是认知切换,当负面情绪持续干扰日常生活时,可启动“隔离机制”,即通过专注阅读、整理家务等具体行为完成注意力转移,践行“当下即此刻”的原则,不要让今天过早地担心明天未发生的事情。
2.其次是用呼吸训练法放松身心、减轻压力,若出现呼吸急促、肌肉酸痛等反应时,建议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并配合肩颈拉伸等微运动,打破情绪负循环。
3.最后是寻求社交支持,主动向理解、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进行适度的情绪“倾倒”,在对话中重构多维认知,避免情绪淤积形成“心理堰塞湖”,并逐渐在压力与情绪的调节中找到动态平衡。
摆脱算法“绑架”
让情绪重获掌控
白天被工作追着跑,晚上刷手机停不下来,24小时在线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也让大脑像一台内存过载的电脑,跑不快又停不下来。特别是现在各大平台通过“无限滚动”“即时反馈”等设计,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们对数字内容产生依赖。长期被动接收信息,乃至负面新闻的不断推送,都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无助感,甚至诱发慢性焦虑。
想要打破算法对大脑的操控,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可以通过设置“无手机时段”,进行物理隔离,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也可以通过关闭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或主动选择高质量内容,避免被动接收负面信息,从多巴胺的陷阱中“抢”回自己的大脑,进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带着正念生活
从裂隙中折射彩虹
正念就是一种有意识地觉察当下,对每时每刻的体验不加评判,从而产生深刻觉察力的心理训练方法。就像是给心灵安装了一个精准的“定位仪”,让人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目前,正念认知疗法(MBCT)已经证实,每天10分钟感官锚定练习能够重塑大脑灰质,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降低压力和焦虑,提升幸福感。可以试着将“躺平”变成一种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清晨刷牙时感受薄荷的清凉划过牙龈,通勤时觉察双脚踏地的节奏,打字时体会手指按压键盘的重量……这些微小时刻都在重新构建自己与世界的连接,体悟生命存在的形态。当全情投入当下,会发现每个平凡时刻都闪耀着不一样的光彩。
这个爱国卫生月,拭去窗台的积灰,擦亮蒙尘的初心,把每个当下过成写给自己的情书。
当阳光穿过刚擦净的玻璃,在地板洒下细碎金箔,或许会突然顿悟:所谓心理自救,不过是在混沌日常里打捞闪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