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月 | 肥胖危机来了:中国成人肥胖率42%,怎样才能健康减重?
84.4%的人存在健康困扰,体重/体型管理(超重肥胖问题)以42.2%的占比位居榜首……看到今年最新公布的《2024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数据,你是不是顿时感到嘴里的薯片不香了?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急速上升,中国以超6亿的肥胖人口全球排名第一。面对各医院相继增设的减重门诊常常处于放号即约满的状态,我国决定积极应对“房间里的大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今年第36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发布会上,宣布将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以此促进公众对自身体重管理的重视,积极防控超重肥胖。
过半成人超重或肥胖,大多跟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走在街头,放眼望去,总能看到几个体态饱满的大小胖墩。为何我国会有这么多人经受超重肥胖的困扰呢?在长春市第六医院心身医学专家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运动量的减少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为肥胖问题的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不健康的饮食是罪魁祸首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与家庭饮食影响较为密切。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认为,当前我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庭,都普遍存在“两化”问题——“家庭膳食年味化”和“家庭膳食外卖化”。对于前者,专家解释说,当下正处于物质丰沛的时代,受“能吃是福”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人为了让孙子辈“吃得好”,鸡鸭鱼肉轮流招呼,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这样的饮食习惯使得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也就造成了我国目前拥有近30%的“小胖墩”。
“家庭膳食外卖化”也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原因之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很多人为了节省购买食材和烹饪食物的时间,不断加入到点外卖和外出就餐的大军。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体内营养过剩和脂肪堆积,增加健康风险。此外,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受调查者的健康困扰还与久坐、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健康意识薄弱、难坚持、拖延症,成为阻碍现代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三大因素。
被“美”束缚的身材焦虑,明星“作业”不能随便抄
有着多年门诊经验的心身医学专家表示,现在社会出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错位现象,即有身材焦虑、比较注重体重管理的人,往往是那些本身就不太胖的人。与之相对,本身已属于超重或肥胖的人,反而不太关注减重。那些嚷着要减肥的“微胖人士”,通常受网络上大肆渲染的病态美和男凝视角的影响颇深,常常因外在形象不够完美而产生身材焦虑,更会因为很难达到虚高的标准而陷入消极情绪。特别是众多网友因看到《漫长的季节》《热辣滚烫》等爆火影视剧集主演带起来的“暴瘦套餐”,瞬间将减重期待值拉满,纷纷效仿体验。对于快速瘦身、过分追求速效性的做法,专家并不赞同。这不仅仅是因为采用极端、不健康的减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瘦下来,但长期效果难以保持;更不用说短时间内体重的快速下降会导致身体出现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以及对心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同时还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如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或体像障碍,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其实减肥最好的办法,是按照减重周期慢慢减。因为对于多数大体重人群来说,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减重效果,很多患者需要强化干预治疗。他们这份安全、长效的减肥方案,既需要医生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个体化的运动计划,也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干预,包括体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自我监督,更需要为他们定期监测控制慢性并发症。普通人群则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进行持续、匀速的减重,月瘦4斤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而对大体重和肥胖人群来说,女性一个月内建议减重6斤—7斤,男性则建议减重8斤—10斤。
减肥先“减心”,好情绪才能打赢体重管理“持久战”
对于减重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塑型,更重要的是心理行为方式的重建,要将原来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改变为合理健康、可持续的状态。想要科学减肥,心身医学专家建议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保证正确的饮食结构
大部分碳水食物都是保障我们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除了给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外,它还提供大量膳食纤维。因此,要想科学、合理的减重,可以用粗粮和杂粮代替精白米面,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同时注意要在固定时间进餐,放慢进餐速度。
适度锻炼,注意身体信号
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但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用力过猛。睡前不建议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影响睡眠。在减肥过程中如出现疲惫感或者食欲减退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调整,注意休息。如果发现身体免疫力下降或女性出现月经不规律等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关注心理健康
心身医学科专家表示,减肥这件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坚持,大家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有些人迫切的想要减肥,无形中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过程不顺利就可能出现心态崩溃的情况。所以,大家不要拘泥于一周、一个月的减重速度,而要放眼全年,这样身体相对容易接受体重的变化,减重也更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