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肥胖日 | 抑郁与肥胖:谁在操控这场双向伤害?
俗话说“心宽体胖”,但你以为脂肪只往腰间堆吗?深夜emo时点的奶茶和炸鸡,正在偷偷组团搞背刺,时刻准备“攻陷”大脑,引发代谢风暴。
当前,肥胖危机全球蔓延,我国亦形式严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今年,“世界防治肥胖日”的主题聚焦于“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旨在呼吁社会从多维度正视肥胖问题。
要说减肥这事现在有多严重?前段时间连国家都出手了!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医生提醒大家,这说明“胖”已不是单纯的体态问题,正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公共卫生课题,更重要的是,肥胖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形成了复杂的“心身循环”。
很多人的印象中,“胖子”往往都是很热情且善于社交的,那么,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它和肥胖有关吗?今天就让我们扒一扒抑郁和肥胖之间的那些事儿!
肥胖与抑郁
一场复杂的“双面舞”
众所众知,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持久显著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缺乏,还伴有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自我评价低、睡眠障碍和食欲变化等症状,是当前全球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
抑郁和肥胖两者关系复杂,就像是一条“双行道”,无法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肥胖者的抑郁症风险较常人增加55%,而抑郁症患者发展为肥胖症的风险亦提升58%。由此可见,抑郁与肥胖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彼此影响。
抑郁了对体重会有影响吗?
可能会!
原因有三↓↓↓
1.抑郁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通过高热量食物缓解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可以提供短暂愉悦感的食物,如甜食、油炸食品等糖油混合物,从而引起体重增加。另外,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会分泌过多的糖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肥胖。
2.抑郁常因动力缺乏,可能导致活动量减少或久坐不动,使身体代谢率下降,增加肥胖风险。
3.抑郁常伴随睡眠障碍,影响代谢和食欲调节,进而促进肥胖发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干扰激素平衡,如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和瘦素,这些激素都与食欲和体重调节有关。
肥胖
会引起抑郁障碍吗?
有可能!
从四个维度来分析↓↓↓
1.社会心理影响:肥胖者常常是他人异样眼光和不友好评价的承受者,可能会遭受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其自尊心受损、社交隔离及产生自我负面评价,这些都是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
2.生活质量影响:肥胖可能伴随多种健康问题,如关节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这些问题会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心理压力,从而可能促发或加剧抑郁症状。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肥胖合并抑郁的患者,其共病状态会加速慢性病进展,加重医疗负担。
3.生物学影响:肥胖可能与炎症、胰岛素抵抗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这些生物学变化可能与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有所关联。
4.行为因素:肥胖可能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或就医延迟等行为模式相关,这些行为可能会与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重叠。
综上,也可以这样简单来理解抑郁与肥胖的关系,二者更像是一场由多重“共谋者”促成的恶性循环。
那该如何对肥胖患者进行体重管理呢?
科学评估,实施双向筛查
对抑郁患者常规监测代谢指标,对肥胖患者评估心理状态。同时,也可通过筛查炎症标志物(如hsCRP)和胰岛素敏感性,确定患者个体情况,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个体化治疗。
把握干预窗口期
通过运动、饮食等非药物手段,阻断“抑郁-肥胖”恶性循环。合理膳食方面,控制总热量及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生活方式调整方面,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游泳、快走等,注意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心理支持
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正念练习等,减少通过食物获取安慰的行为;若出现抑郁症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心理科医生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疗法,帮助抑郁障碍患者改善情绪和进食行为。
药物选择
优先选择代谢友好型精神药物,如对体重/血糖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如SSRIs);或考虑GLP-1类新型降糖药物辅助控重并改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