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 | 情绪焦虑,血压也会“狂飙”?
血压计上的数字总在150mmHg徘徊,降压药换了三四种依然纹丝不动……许多老年患者常辗转于各大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发现血压却仍像倔强的孩子难以安抚。
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门诊也接诊过一些频频出现头晕头痛的年轻患者。临床研究显示:长期熬夜、焦虑、压力大,会激活交感神经,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压瞬间“拉高”。
所以,大家不要对情绪与高血压的关系不以为意,焦虑、抑郁情绪也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
怎样辨别血压的高低是否与情绪有关?
高血压控制不好,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需要临床医生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主要原因有不良生活方式、药物依从性差、其他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但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尤其是血压在短时间内像“过山车”式波动的患者。已有研究证实,焦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影响更为显著,且多种因素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相关。
具体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辅助辨别是否由情绪因素导致的高血压:
1.临床症状表现焦虑所致的血压增高一般波动性会比较大,特别是在紧张的时候,血压会明显升高,并伴有焦虑相关的躯体症状,如心慌、出汗、手抖、坐立不安等,多数患者还伴随睡眠障碍,像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当睡眠不佳时,血压的稳定性会更差。
2.血压检测动态血压监测显示,血压高峰不一定出现在清晨等高峰时段,而是在焦虑情绪发作期间血压显著上升,且血压波动幅度会超出正常范围。
3.既往病史及用药后的反应临床医生可通过询问了解患者近期是否遇到重大负性事件冲击或承受压力。此外,若患者无其他明显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器质性病变,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而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仍然控制不理想,排除药物因素后需要考虑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导致血压控制不好的机制
☆ 焦虑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或是长期慢性精神压力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异常,损害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管收缩的同时,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潴留,增加了血容量,从而导致血压增高。
☆ 精神压力应激下,促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上调,进而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致血压升高。
☆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患者常出现生活方式改变,如运动量少、吸烟饮酒增加、高盐高油饮食等,间接促使血压增高。
☆ 老年人出现动脉硬化,其弹性下降,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也常常导致高压剧增,最高可超过200mmHg。
针对情绪导致的血压波动,有哪些应对方法?
非药物治疗
心理干预
利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可纠正患者过度、不恰当的错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应对焦虑情绪,可帮助患者开展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焦虑、辅助降压。
生活方式干预与适当运动
这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如限盐、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选择运动量适中的方式,如快走、慢跑、瑜伽等,进行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的有氧运动。
药物治疗
在医生评估后,可适当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以此来改善焦虑状态。这类药物对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等亲和力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小,也可间接帮助控制血压。
对于已采取上述医疗手段、血压仍控制不佳者,可在抗焦虑基础上,调整降压药物方案,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有效减少高血压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