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躁狂症患者的实用指南:如何打破“不眠夜”,提高睡眠质量?
对于躁狂症患者而言,安稳平和的睡眠无异于“奢侈品”。当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传递信息的“信使”突然“暴走”而让交通变得混乱),加上亢奋的精神状态和奔涌的思绪,会显著降低睡眠需求,导致躁狂症患者入睡难、时长短(通常不超过3个小时)、昼夜颠倒。
然而,长期的睡眠缺失并非精力无限充沛,反而是加剧躁狂症状的“助燃剂”,让其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也正因如此,学会让大脑稳定充电(保证睡眠)是治疗躁狂症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帮助躁狂症患者解决睡眠问题呢?
环境优化与行为调整
打造“睡眠友好型”空间
1.光线调控
睡前2小时内避免接触蓝光。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容易造成睡眠紊乱。可使用遮光窗帘或者眼罩,隔绝过多光线干扰,有助于睡眠。
2.温度与噪声
保持卧室温度适中。将温度控制在适于深度睡眠的18℃-22℃,如果外面有噪声干扰,可以用白噪声机或者耳塞来屏蔽声音。
3.固定作息表
要严格设定起床和入睡的时间。即使晚上没有睡着,早上也要按时起床,白天尽量避免补觉超过30分钟。这样可以帮助逐步重建生物钟,让身体逐渐适应规律的作息。
此外,也建议养成记录睡眠日记的习惯,通过逐条记录包括前一晚入睡所需时间、夜间醒来次数、总睡眠时间、是否服用助眠药物等内容,以便详细了解评估患者睡眠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干预
需医生精准指导
药物治疗是躁狂症的主要干预手段,医生常使用镇静类药物、心境稳定剂或者抗精神病药物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改善睡眠。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鉴于一部分睡眠药物有一定的依赖性和成瘾性,躁狂症患者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者停药,防止病情复发。
非药物干预
释放压力和消耗精力
当躁狂症患者处于躁狂阶段时,其多个脑区均呈现“集体狂欢”的活跃状态,使得患者更容易情绪高涨、兴奋冲动。为了消耗其过于旺盛的精力,可适当安排以下活动,宣泄情绪、缓解病情:
1.体力消耗法
白天安排一些规律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或者引导患者参与低强度的家务劳动,这样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晚上就更容易入睡。
2.放松训练
★ 渐进式肌肉放松:依次绷紧和放松全身的肌肉群,这样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最后呼气8秒。这种方法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让身体放松下来。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一些训练技巧,如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打破“床=焦虑”的负面联想,建立起自然的反射联系,帮助患者更好地入睡。
家庭护理
陪伴与引导
一个充满理解和关爱的家庭环境,对躁狂症患者康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环境管理:保持家居环境简洁,尽量选择如蓝色、绿色等冷色调,可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同时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减少冲突和压力,这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症状发作。
沟通技巧:当患者思维奔逸的时候,不要和他们争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导他们平静下来。也要避免对患者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增加其心理负担。
夜间监护:如果患者拒绝入睡,可以陪伴他们进行一些低刺激的活动,比如听书,慢慢地引导他们进入睡眠状态。
长期的照料、护理工作可能会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因此,医生建议家属要学会给自己合理减压。在寻求其他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外,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动,让自己在照顾患者之余,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