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久,儿童精神科人满为患?背后竟暴露出这些问题
近日,网上一条“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父母总是劝导现在的年轻人要“知足”,现在的家长们对此也大惑不解——“条件这么好,小小的孩子有什么好焦虑、抑郁的!”
被挤爆的儿童精神科,问题的背后是一扇紧闭的“心门”
开学后,仅在9月末至10月中旬的时间里,各专科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常常被“挤爆”,诊室里也满是表现出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的患儿。“我害怕上学、害怕考试,几个小时都要耗在考场里……课间休息却不到10分钟”“就算老师上课揪着我耳朵也听不懂”在孩子们讲述自己故事的背后,学习成绩的变动、父母对学业的期望、校内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大行其道的“课间圈养”,都变成了一扇扇关上的“心门”。而数据也在验证这一点。今年10月10日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小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初中生和高中生则高达30%和40%!十有三四的比例,不可谓不高。
开学后≈心理健康问题?你不知道孩子会遇到哪些外在困难
据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介绍,近年来,春、秋季开学后到医院首诊的病人都会相对增多一些。这主要源于假期孩子心情放松,开学后学习突然变得紧张,“频道转换”太快,孩子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压力相对增加,让孩子的心理问题由此更为凸显。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不愿意上幼儿园,或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适应不良的孩童。多数可能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学校的秩序和规则不适应,还有一些因面临学业压力和同伴关系问题而返校“困难”的青少年。在外部环境不断充气的高压下,有些天生敏感的孩子可能无法适应上学、作业、培训班“上学996三件套”的不利环境刺激。专家建议家长,想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更舒适的小环境,并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而不是责怪孩子一番。某些可能在家长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就比天大。所以,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学会理解他们。
每个早熟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是对家长焦虑的现实折射
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有时候家长的确很难理解和拿捏,环境究竟对孩子能造成多大影响。那回到家呢?毕竟“家是温暖的港湾”,但事情显然并非那么简单。在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看来,开学只是众多患儿情绪问题的外因之一。家庭环境也同样影响着孩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到孩子顶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介入家庭关系,替父母承担情感压力,小到吃东西和交友的选择权,都在父母早早的催熟下,越发“成人化”。在心理医生眼中,每个早熟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是对家长焦虑的现实折射。平时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作业陪伴型父母”,只在孩子写作业时才出现,不管孩子是否有焦虑、抑郁状态,还一味地强调学习、保持好成绩。种种表现,以至于孩子们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战战兢兢地按照父母给的“剧本”成长发展。
都说“鸡娃”的尽头是抑郁,这也许会让大多数小家庭模式和独生子女的孩子们,在缺少宣泄情绪和寻求帮助的途径下,走向一个又一个极端。尽管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家长要求特别高,但专家建议家长们还是可以努力在孩子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压力已经够大了,不必总在学习上提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作为对孩子负责的父母,在无条件爱孩子、关注孩子情绪情感的同时,更应该用成熟智慧帮助孩子解决真实社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孩子置于困境中不理。
如果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出现烦躁、易怒、焦虑、不愿意与人交往或参加集体活动等情绪行为变化,或是出现头痛、胃痛、失眠等身体不适症状,并由此引发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下降等明显表现,专家建议您及时前往专业医院咨询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