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省心乖巧”的孩子,有这几种情况,爸妈要警惕非典型孤独症!
生活中,大家总是很少注意那些看起来“乖巧”的孩子,他们寡言少语、不哭闹,一个人玩可以玩一天,但其实他们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问题。
最近,浩远(化名)的父母为了他的病,可谓操碎了心,谁能想到性格内向、不惹事儿的儿子,居然被医院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
看似“乖巧”的孩子
为何会被诊断为孤独症?
11岁的浩远,是一名自幼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但由于平时孤僻、少语,身边只有隔壁邻居家的小孩是其玩伴。在祖父母眼里,自己的孙子除了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课业成绩较差外,还算是“省心”的孩子。即使放学回家后不愿意与自己交流,祖父母只当是其性格使然,没放在心上。
直到去年10月份,浩远时常出现自言自语、凭空比划的行为,并在祖母阻止时居然动起了手。因担心儿子病情加重,浩远父母便带其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就诊。
入院后,心理科医生追溯了解其病史,发现浩远从小就表现出与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浩远说话较晚,3岁才学会讲话;自小就不太愿意与人说话、交流,喊他也不会抬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主动跟他互动,眼神也会飘忽不定,很少和别人对视;喜欢一个人玩,只玩一两个玩具;放学回家,必须沿着马路边,走同一条路;课堂上他想走就走,很难遵守老师的要求……综合患者日常表现症状,医生又对其进行了详细检查与评估,最终,浩远父母被告知,孩子患上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其中的一种——非典型孤独症。
确诊后,针对患者病情,医生在给予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通过对其采取心理上的人机效能训练及物理上的脑电波、生物反馈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帮助孩子改善情绪问题,引导促进其与同龄朋友的互动、交往能力。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目前浩远已回归校园,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学会遵守纪律、正常听课。
得了孤独症的孩子
长大自己能变好吗?
浩远的主治医生说,目前像他这样的孩子,在长春市第六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经常能够见到。对于这类常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学上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自闭症、孤独症)。
这些核心症状不仅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常伴有智力缺陷、语言障碍、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问题、焦虑抑郁等其他方面异常。
虽说病人患病后,脑结构并没有发生特别改变,但由于其病因机制不清晰,目前仍无有效药物可治疗或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尤其是中重度孤独症儿童,若不及时干预,有较高的致残率。这种疾病通常会延续至成年,也就导致很多成人孤独症患者,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话且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需要他人的日常帮助和支持。
孤独症儿童早期的可能表现
虽然,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早期,但在不同的儿童阶段,它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早期预防阶段也有着相应的孤独症儿童预警行为。
若3月龄至3岁的宝宝出现了以下症状,家长们就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时带孩子到儿童心理门诊进行检查。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治疗现状
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谱系”两个字,就足以看出孤独症的多样性,所以,不能单靠“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这些特征,就觉得孩子一定是孤独症。
即便是在专科医院,孤独症的诊断也需要详细收集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征、躯体情况、在家庭学校等环境的日常表现,并结合面诊检查、鉴别诊断等情况,综合分析评估孩子的发育及社交能力,才能判定孩子是否是孤独症。
确诊后,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临床上还是采取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因娃施教”,减少其相关生活压力,增进社交和亲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
心理科医生表示,以往的研究中显示,影响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预后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诊断和干预时间、早期言语交流能力、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及有无伴发疾病。而诊断和干预是其中唯一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通过加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孩子预后和症状。
若您发现身边有行为看起来“与众不同”的小朋友,医生希望您善意的接纳和尊重他们,也希望家长能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