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精神疾病困扰?药物之外,坚持做到这5点
精神障碍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很多患者在经历“发病—治疗—复发—再治疗”的循环后,带着焦虑、绝望、疼痛与病耻感,在“也许我这个病就这样了”的想法中苦苦挣扎……
被精神疾病困扰的病友,是否还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通过对那些凭借努力和坚持获得康复的现实案例进行复盘和总结后发现,这些成功战胜精神疾病并从中走出来的病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做到了下面这5件事儿。
如果想从疾病中恢复过来,过上想要的人生,那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勇气:直面困境
对于精神疾病,首先要有正视它的勇气,别被所谓的“病耻感”束缚,勇敢地接受治疗,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它。如果畏惧、逃避,只会让疾病更加肆虐,甚至威胁到生命。
精神疾病并非简单的“想开点”就能解决,但面对它时,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越早治疗,就会减少由病情反复发作引起的痛苦和折磨,减轻后续治疗难度,避免给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当面对“需要时间和专业治疗”的精神疾病时,要有投入战斗的勇气,更要学会坚持和忍耐,这样康复之路才会顺畅。
接受:与“疾病”和解
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是走向康复的关键一步。这就需要像对待其他慢性病一样,用平常心去看待精神疾病,明白它可能伴随一生,也可能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接纳能让人有良好的心态,过度的焦虑和在意只会加重疾病,让人更加痛苦。允许自己有些“小毛病”,活在当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目标,才是真正的应对智慧。
保持:长期的规范治疗
精神疾病的“狡猾”之处在于,它可能会让人不想见医生、不想服药,阻碍康复。而精神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则会帮助人们改善情绪、缓解疼痛和失眠。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可能“迅速”地改变大脑,因为当精神疾病到来后,原本的身体与大脑早就被疾病损害很久了,是无法靠自身努力来自愈的。服用药物就像运动一样,它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进而减轻症状,身体才会慢慢改变。
改变:重新定义生活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生活中的应激源可能随时触发病情的复发。因此,学会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避免透支生命去追求所谓的“完美人生”。作为患者家属,也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有爱的生活环境,以减少不良刺激。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联结:寻求帮助,加强社会联系
如同摔断腿的人需要拐杖一样,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重新站立起来。这些支持来自家人、朋友或专业医生,他们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
发表在顶级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发现:和运动、睡眠、绿色环境以及创伤事件等100多个潜在影响因素相比,社会联结是抑郁最强的保护因素。也有学者指出,社会联系增强了免疫系统,帮助人们更快地从疾病中恢复,甚至可能延长寿命。
家人是患者的经济依靠和精神归宿,知心好友可起到“情感稳定剂”的作用,而医生则能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这些都能大大增加大家打败精神疾病的几率。同时,在这些情感互动的活动里,亲人间的互相鼓励与相互扶持也会帮助人们感到自己是好的,是被接纳的,会让人更有信心面对与病魔相处中的挫折和困难。
所以,千万别认为“向人求助意味着软弱”,恰恰相反,向别人求助的举动是有勇气的体现,证明自己已经意识到不会被这种疾病打倒,意识到自己不该为患上精神疾病而自责,意识到自己是值得接受帮助并正在为此努力。
如果大家也能做到以上5点,那就证明离康复不远了。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阳光终将穿透云层,从缝隙中为世界投下无限光明。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平静和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便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和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