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自我,这届年轻人连社交都开始“零糖”了
要论花式整活儿,还得看这届年轻人。这一点在他们社交生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从i人e人的火热讨论,到“躲猫猫”的流行,再到“搭子社交”“浅社交”“碎片社交”“跨界社交”……一个个热梗、新词,伴随着层出不穷的社交新故事涌向年轻人的“朋友圈”,也掀起了一股社交新势力。
“0糖”“低糖”,这个曾经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健康养生风潮,如今又悄然刮进了社交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零糖社交”新风尚。
年轻人塑造的社交新花样,是个啥?
从字面意思看,“零糖社交”指的是一种不过分亲密甜腻的人际交往模式,在社交互动中保持自我独立性,不过多依赖他人提供的情绪价值,不产生过多的社交期待,追求的是一种更轻松、真诚、无负担的社交模式,让社交回归到它最本真的状态。
那“零糖社交”是否就等于“零社交”?意味着与社会“脱节”?
不,这只是年轻人正在摒弃让自己感到不自在的社交方式。
对此,相信大家也深有体会。在一些“不舒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于“精装朋友圈”、社交平台“塑料”点赞的无效社交,或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攀比局、催婚局这样无聊生厌的场合,让社交活动变成一件充满压力、焦虑的事情。
而更习惯于“做自己”的现代年轻人,愈发抵触这种如尬聊、讨好型互动的“强撑社交”,倾向于“有话直说”,期望通过减少无效社交来保护情绪能量。在高强度竞争环境下,年轻人日均决策耗能已接近认知极限,很难再有心情和精力去进行长期社交。
有研究显示,都市白领平均每天需做出327个微决策,导致社交场景中的情感计算能力显著下降。而采取“零糖社交”方式,可通过预设边界(如提前声明聚会时长、明确聊天禁忌等),将社交能耗降低,满足年轻人不想因人际关系而过度精神内耗需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将更多精力投向他们自己真正感兴趣或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事情上。
“零糖社交”,为何可以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关键词?
在心理医生看来,至少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
1.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
现代社会,快速的地域流动、高强度的生活工作压力和信息过载,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情绪,极易引起内耗。看清这一点的年轻人,开始对社交进行“断舍离”,并从之前注重对外的信息交流与情绪提供,逐渐转向对内的精神对话,学会优先满足自我需求,并趋向追求一种自身精神状态的和谐。
2.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人情社会”的捆绑,当代年轻人更重视个人“边界感”,始于兴趣、随性而搭的新型社交方式,不仅降低了社交规则的复杂性,还可以从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出发,优先选择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价值和意义的群体,获得真诚情感交流的同时,留出一片空间,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3.自我意识的觉醒,回归“为己社交”属性
从“为他人”到“为自我”,“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无论通过外向的社交还是内向的独处,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以“零糖社交”为代表的新型社交方式兴起,更有利于大家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通过尝试更多可能性,平衡好工作和生活,进而实现个人价值。
年轻人花式社交的出现带来哪些启示?
摆脱“公式化”社交,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不管是“零糖社交”还是“有糖社交”,都不是解决所有社交问题的“通用答案”。每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的背景、所处环境和需求都大不相同,适合每个人的社交方式也并不一致。探寻最契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才能在内耗与享受之间找到平衡点,享受主宰人生的乐趣,又不被外力过度干扰。
不与流行为伍,以自身确定性应对一切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一个人可能上一秒还在交“零糖朋友”,下一秒就又在“寻找crush”和“虚拟陪伴”。所谓的社交趋势就像一阵阵来去无踪的风,盲从跟随并无意义。不被流行所裹挟,以自己内心为“尺”,探求想要的社交生活,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