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MBTI:一场年轻人的赛博社交狂欢背后,你是否也被拿捏?
“你是i人还是e人?”“我是i人,但在工作中常常做e人。”……随着今年MBTI人格测试的火爆出圈,这些夹杂着英文字母、看似“加密”的对话,已经成为青年群体新社交标签和聊天话题。那么,测试后收获的四个看起来毫无规律的字母(MBTI),到底是什么呢?
火爆的MBTI测试,它指什么?
▼
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类型指标。这个指标以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8种人格理论为基础,从4个维度进行排列组合,衍生出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我们时常说的i人、e人,便是其中一个指标的两极。i和e常被我们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
我们真的能够被16种人格模式定义吗?
▼
作为从小众走向群体认同的社交名片,有人测试后有种“一测一个准,越读越觉得就是自己”的认同感,也有人“每次都测试,次次结果都不一样”。MBTI科学吗?准确吗?它能够定义我们的人格吗?其实,Ta的理论基础一直备受争议,它基于荣格的人格理论,但荣格的人格理论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调查或者实验,并没有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在临床上,一个合格的心理测量工具是要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比如明尼苏达人格测试,但即使是经过检验的人格测验,也只能在判断我们人格是否健康上提供参考意见,足以见人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不是16种人格就能够定义和囊括的。
那么,大家为什么对这个测试如此热衷与喜爱呢?心理医生对此解释说,做过MBTI测试的人都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测试,测试结果将每种人格对应一种职业标签,例如像表演者热衷于展示自我、社交活跃、喜欢享乐;发明家型人格则有着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格,他们喜欢追求新奇的事物,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16种人格各有各的优势所在,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测试结果皆大欢喜,并且具有社交属性,为我们的社交提供了新的方式及谈资。另外,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且准确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比如善良、果敢、热情等特质,其实能够适用于很多人身上,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受试者在基于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上,相信测试结果中赞扬自己的部分,从而认同测验结果。
打造专属社交名片但别被刻板印象拿捏
▼
随着大家对于MBTI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意识到,i人和e人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i人专注于内在的世界,通过反思概念、想法、经验和记忆来获得精力,倾向于自己独处,喜欢自己思考问题,善于倾听。e人喜欢把精力投入到外面的人或事上,通过与他人互动获得精力,先行动再思考,乐于积极主动,善于社交。
由此看来,i和e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通过社交获取能量。i人也可以成为“社交恐怖分子”,但无论看起来怎样积极活跃,和他人接触都是一个耗能的过程。他们倾向于在独立的空间反省和思考,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恢复精力。与之相反的,e人则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能量,这种与他人的互动和刺激使得e人变得更加积极、兴奋和外向。
不论i人还是e人,心理医生表示,所有的人格测验都是帮助了解自己的一种外在形式,“仅供参考”而已。因为不论从社交、就业、婚恋哪个方面进行测试,它都是根据个人外在行为表现和能量获取方式上,利用偏好将人分类,而没有注意到潜藏在潜意识中的“自我”。换句话说,如果下次做测试的时候,只要你改了几个题的答案,最后结果可能被归到另外一类。并且,这种更类似于兴趣、外貌、星座等小细节的喜好,在后期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连接关系,远不如具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吸引力强。另外,已有实验研究结果证实,MBTI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并且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所以在职场中,也不能将其作为衡量工作能力或绩效的预测指标。
心理医生温馨提示您,人格是复杂的,不同的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点。人格测验也许只能体现一部分当下的你,更不能代表未来的你,利用MBTI类型像盖章一样对人群进行“人格标签化”,在初次见面就快速的归为“有进一步发展为朋友的可能”和“不合适的人“,都是不可取的方式。无论最终测出怎样的结果,心理医生都希望大家找到自洽的与外界的相处方式。毕竟这种偏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多一条探索自我的途径,能够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的性格优势所在、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在测试结果中,得到了更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那无论准与不准都不那么重要,反之,如果没有获得认同感或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悖,一笑置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