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号召“全民减肥”!精神障碍患者也不能掉队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健康话题备受瞩目,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鼓励全民减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一倡议不仅针对普通人群,也对特殊群体,如精神障碍患者,提出了新的健康管理要求。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往往会面临更高的肥胖风险:疾病本身、药物副作用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让体重管理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这成为精神科医生与患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抗精神病药物
为何易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由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体重增加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会阻断5–羟色胺受体,尤其是5-HT2C受体。这会干扰神经递质对食欲的调节作用,使患者食欲增加,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起体重上升。部分药物还会阻断组胺H1受体,这会抑制饱食中枢,使患者产生持续的饥饿感,促使其频繁进食。
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以及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导致体重增加。例如,一些药物会使催乳素水平升高,导致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还有些药物可能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使体重增加。
对代谢过程的影响
部分药物会降低患者的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消耗能量的速度变慢。如氯氮平可能会影响线粒体的功能,致使热量在体内堆积,引起体重上升。药物也可能影响脂肪代谢,使脂肪的合成增加、分解减少,从而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
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
为何要重视药物引起的代谢问题?
1.对身体的影响
① 引发慢性疾病:体重超标会导致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同时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这些慢性疾病会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身体机能,降低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
② 加重身体负担:体重超重会给骨骼和关节带来更大压力,易引发骨关节炎等疾病,使患者活动受限,进而陷入运动量减少、体重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
2.对心理的影响
① 心理压力增大:社会对肥胖的偏见,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自我认知,使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和不安,进而回避社交活动,导致社会功能进一步受损。
② 治疗依从性降低:部分患者会因体重增加带来的不适感和心理压力,对服用药物产生抵触情绪,自行减药或停药,这会导致精神疾病复发或加重,影响后续治疗效果。
精神障碍患者
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 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 控制热量: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每日热量摄入目标,避免暴饮暴食。
●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情绪化饮食。
循序渐进增加运动
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如散步、瑜伽、太极等,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鼓励患者参与团体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强社交支持。
定期检测
定期测量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可在每周固定一天、相同时间进行测量和记录自己的体重及代谢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心理干预与调节
家人应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认识并接受体重变化的现实,避免由此产生的过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同时,通过听音乐、阅读、交流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避免因情绪问题导致的暴饮暴食。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此外,若要进行药物调整,需提前与医生沟通,在医生的综合评估和指导下,考虑更换。
健康体重,身心共育。体重管理是一场与自我和解的旅程,“体重管理年”提倡的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的优化与心理健康的提升。长春市第六医院减重门诊将以此次健康倡议为契机,持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需求,以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服务,帮助大家走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