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睡不着的夜晚,其实是内心在“呼救”……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人们视为平常的一切,其实都是最珍贵的奢侈品,比如爱情,再比如睡个好觉。
看似简单的事情,如今却困扰着诸多人群。尽管周边有专业建议和药物的“加持”,但将失眠当作需要战胜的敌人面对时,仍屡战屡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近年来,大量样本数据研究发现,或许藏在失眠背后被大家忽略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需求,才是真正的答案。
今天,心理专家想和您聊聊导致失眠的那些心理原因,睡不着的身体在传递什么信号?
失眠的背后是内在需要一个“好客体”
心理专家认为,失眠与暴食、酗酒类似,也是身体向外投射的一个警示信号:当内在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人们无法直面压力、焦虑等负性情绪时,自发产生的一种心理应对机制,以暂时缓解内心的不适,从而帮助个体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在接诊有着长期失眠史的群体中,也常遇到类似下面的来访者:有些人一定要在熟悉的玩偶(或旧衣物)陪伴下才能入睡;有些人一回到老家就不再失眠;还有些人睡前一定要听些音乐,否则很难入睡。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这类人,其实,他们的睡眠是一种“回归”,就像回到了胎儿在子宫的状态一样,降低警惕,睡得安稳与舒适。而成年人想要放心地进入这种状态,就需要内在有一个“好客体”,简单来说,就是有一段关系能让人觉得信任、安全,这种无条件地接纳与陪伴能够缓解内在的焦虑,带给人安慰和满足。
而好的客体关系,不一定通过亲密关系来获得,还可以是家庭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也还包括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经年累月的陪伴,会让人习得一种熟悉的安全感,专业医师的形象也逐渐内化到来访者心中,成为内在稳定的客体关系,并以此激励他们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外部环境和情感关系。
如果没有尽情地活就不甘心睡去
正如以前提到,很多人选择报复性熬夜是为了弥补白天被外界占用的时间。一旦大家感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充分投入、未能实现自身潜能,便会对那些自己未被运用、仿佛未曾活过的生命感到内疚,即使到了夜晚也不甘心睡去,这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所说的“内疚感”。
当人们在睡前回想起白天没能做好的种种,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时,交感神经也会因此变得更兴奋,试图让人感觉没那么空虚和孤独,无意识地阻止人进入睡眠状态。这种因为内疚而实施的自我惩罚,会使人晚上迟迟无法入睡。
过度追求完美失眠可能更常发生
最近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人格倾向可能会影响睡眠。对于一个自我评价严苛的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总会为负面东西担忧,会因为习惯在睡前不断反刍,更容易导致失眠。单从失眠这件事来看,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它不只让自己失去了睡眠,更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而由此形成新的焦虑,又会加剧失眠症状,并陷入到“睡不着→焦虑→更睡不着”的恶性循环中。
让人失控的失眠还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征兆
占据人类生命总长三分之一的睡眠,在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指标中,被誉为“生命之锚”。这不仅仅因为良好的睡眠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 睡眠还是身体最敏感的信号:当情绪“生病”时,失眠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不少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的诊断标准,都有关于睡眠障碍的描述——
① 抑郁症及焦虑症:长期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患有慢性失眠的患者70%-80%存在抑郁或者焦虑症状,反之亦然,抑郁或焦虑的患者也常有较多的失眠情况。
②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可能在躁狂期经历失眠、睡眠变少的情况,而在抑郁期则表现为过度睡眠。
③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白天注意力难以集中,晚上更因为很难立刻安静下来而难以入睡,最终导致失眠。
如果大家长时间深陷失眠困扰,或是原本睡得很好突然开始睡不着,可以考虑看看是不是某些心理疾病的征兆。一旦开始接受专业的治疗,失眠状况通常也会随之改善。
其实,失眠并不可怕。它通过身体的行为表现,提醒大家及时关注自己被忽视的内心情绪,或者“看见”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问题,找到正确的调整方法,真正找回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