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累、家长烦,该如何走出“陪娃写作业”的焦虑?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特别是当“恐辅症”开始在新一代父母间蔓延时,扎堆崩溃的家长们只能暗自哀叹:任凭“985的学霸”,也无法撼动一个“小学渣”。
对于辅导作业如同渡劫的家长来说,作业问题早已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在《陪娃写作业》这部“灾难片”的蹂躏下,再温柔的爹妈,也忍不住暴跳如雷、火冒三丈。
眼看超九成的家长因作业问题焦虑、情绪失控,眼看诊室里多了些“特殊的患者”……为了不让作业真正变成陪伴的折磨,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专家不得不说一些心里话。
超九成家长因作业跟孩子发火焦虑的真相是……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每次看到孩子写作业不积极、拖拉,分分钟化身为“喷火龙”的同时,更会因为亲生孩子的听力智力杀伤力,气到头疼胸疼全身疼。
“恨铁不成钢的爹妈,让人抓瞎不争气的娃。”对于这类一辅导作业就焦虑的家长,心理专家给出了“诊断”:父母出于照顾和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总是习惯于“全负责”的包办任何事情,却忘记了在某些事情中,只能起到协助和督促的作用。
就像在写作业这件事儿上,家长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孩子写作业慢就是不认真学习,一味地责怪,却忽视了孩子写作业不积极,是否由以下因素导致的: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偶尔对课堂内容、知识点掌握得不好,需要在写作业时反复消化、理解讲课内容;
孩子本身书写速度慢,所以完成作业也慢;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觉得作业量过大、难度过高而产生了畏难情绪;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也相对较弱,并由此导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慢、学习困难等问题。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应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用更加温和、理解的态度去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让双方最后都陷入不良情绪之中。
家长的“焦虑”更需要自己来“医”
那么,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儿,究竟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正视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
家长的情绪状态、人格水平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尤为重要。如果人格相对健康,父母首先是自由和包容的,不太控制和依赖孩子,对待孩子的行为会松弛有度,孩子的自尊会恰如其分,不会极其自卑,也不会过分自恋。
但如果父母过度焦虑,且他们自身没有能力将情绪消化,那么这部分焦虑就会被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到更加无助和迷茫。孩子一旦无法承载过多的情绪,就会面临着情绪失控,自然会更加本能地抵抗家长的控制。所以,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苛求自己成为完美的家长。
很多家长经常会面临来自工作、家庭、事业的多重压力,这让本就奔波、忙碌的他们,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再加上回家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压抑在心底的焦虑郁闷情绪,都因被挤压到临界点而瞬间点燃和暴发。表面上看是冲孩子发火,其实是用情绪跟自己较劲,通过逼迫孩子的方式来“惩罚”生活不如意的自己。
此时的家长需要仔细辨别自己的情绪来源,意识到“这或许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也有部分原因在我自己”,正视它的同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是改善情绪的第一步。当下次再遇到相同状况时,发火前先让自己冷静5秒钟,给自己一个按下“暂停键”的时刻,等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时,再耐心地跟孩子解决接下来的问题。
明确自己发脾气的目的
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先要弄清楚:孩子写作业不积极,为什么发脾气?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还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或者只是单纯拿孩子当出气筒?无论是哪种原因,其实都不是情绪失控的理由。如果是前者,那种做法不仅无法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还会养出不自信的孩子;若是后者,则更无道理可言,因为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会养出一个健康、乐观的孩子。
所以,下次辅导孩子要生气之前,不妨想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我发脾气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发脾气对解决事情有没有帮助?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或许,等想完这几个问题后,心中的火就熄了大半。
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
情绪产生于感受,感受源自判断。同一件事情,判断不同,感受不同,情绪也就不同。
回想曾经是小孩的自己,看看那时候学习的样子,肯定不是记忆中的“做啥啥会,完全不用操心”的小孩,也许在遇到“bp不分”“3+5”问题的时候,比现在的小孩也好不到哪儿去。
仔细想想,孩子不正是小时候不被理解的自己吗?所以,下次对孩子发火之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共情,不要以大人的思维成熟度来要求他们。
放下不必要的焦虑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莱恩曾提出“脑的三位一体”理论假说,并在其中指出:“我们的大脑中有个区域叫爬行脑,它的作用就是遇到危险时,会自动开启保护功能。比如,我们的手如果碰到滚烫的热水壶,手会瞬间缩回,这就是爬行脑的保护功能起了作用。”
心理专家认为,这段话在教育孩子上同样适用。像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考砸或失败,为了避免其发生,会本能启动自我躲避危险的“爬行脑按钮”,并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提醒考试的重要性以及考砸的后果。有些容易焦虑的孩子本就容易出现拖沓、磨蹭的习惯,父母这种焦灼的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孩子出现了作业、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问题,家长由此变得焦虑,进而影响到睡眠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学会让自己成长,才会更好地扮演父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