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父母,也忧虑自己”的中年人,为何被“养老焦虑”所困?
“还没躲过中年危机,养老焦虑已经袭来。”对于他人来说,提前“养老”不过是将二三十年后的议题提早谋划,但对40多岁的陈先生来说,却是迫在眉睫的现实焦虑……
每天口袋里放6张医保卡的男子终被确诊……
前不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样一则新闻:浙江宁波47岁的陈先生,由于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需要承担双方父母的赡养义务。此外,由于家庭因素,陈先生还需要照顾年迈的阿姨和舅舅,但近年来妻子身体不好,照顾6位老人的重担就都落在他的头上。
前几年老人身体状况还好,但这两年陈先生明显觉得负担重了,像大山一样压着他,单是陪同就医就很费力。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得陪着老人去医院,这边身体刚好些,那边又需要他陪着去看医生。因此,陈先生的口袋里每天都装着6张医保卡,随时准备带老人去看病。
时间久了,陈先生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开始不对劲,多思多虑、失眠、胸闷、焦躁……集齐所有典型症状后,陈先生在陪老人走进诊室时,也递上了自己的医保卡。
经过问诊和系列检查后,最终,陈先生被确诊为焦虑症。
焦虑症发作多有如下症状表现
心理专家介绍,焦虑症作为以广泛和持续性的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它在中年这个年龄段发病的比例较高。临床多以精神性的焦虑、躯体性的焦虑以及多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导致此类人群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受到干扰,进而影响其社会功能。
精神性的焦虑
主要体现为过度担心,这也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危险、不幸的事件等经常担心,不能明确担心对象和内容,提心吊胆、惶恐不安。
躯体性的焦虑
有运动性不安、肌肉紧张、搓手顿足、肌肉紧张等症状,还会有肌肉酸痛、紧张性头痛、肢体震颤、讲话声音震颤等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有心动过速、胸闷、气短、皮肤潮红、出汗、口干等症状。
中年人为什么容易患上焦虑症?
大家可能觉得陈先生只是一个个例,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来看,中国焦虑症患者中,中年人占比高达73%。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专家也表示,随着近年来心理诊疗需求的增大,医院也陆续收治过因焦虑症主动就诊的中年人群。
相比于20-35岁的年轻人,中年人面临的职场压力、家庭环境、健康压力更为严峻。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通常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尤其是要赡养和照顾年迈、有健康问题的父母,已让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由外部环境造成的不确定感,导致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充满担忧。
正是这些压力无时无刻促使中年人精神紧绷,身体随着一次次的失眠、发愁而逐渐衰弱,最终超出承受范围,成为诱发焦虑症的原因。
缓解焦虑之困可以试试这样做
对于患有焦虑症的病人,专业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精准评估后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对像陈先生一样因照顾老人而心生焦虑的中年人,心理专家也提供了一些缓解“养老焦虑”的建议:
尽可能给自己“减负”
照护老人不易,日常承担照料任务的亲属,既会造成身体疲累,也容易被传染负面情绪。因此,在照护能力不足或自身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照护者可在大家庭中寻求其他成员的帮助,不要把照顾老人作为自己一个人的事;也可以不必苛求自己,事事亲力亲为,通过聘请家政人员或专业护理人员等方式,来分担家务和照顾老人的压力。
更注重当下
不要过多焦虑未来如何照顾老人,过度的担心无济于事,不如把重心放在当下,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拥有稳定的身心健康,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学会倾诉
与家人和朋友多沟通、倾诉,得到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助于焦虑情绪的宣泄、转移。
此外,如果尝试多种方法也无法缓解焦虑情绪,大家可以经专业人士指导后,在家中进行正念冥想和认知行为训练,帮助自己重新恢复到内心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