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可鸡之才”为何突然失去“精气神”?别让教育焦虑害了娃!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好的阶段,本该好好体验成长中纯真时光的孩子们,却常在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发作中,吃足“苦头”。
今年刚满10岁的桐羽(化名),因为从小接受能力强,完成基础学习任务比较轻松,便被妈妈误认为是“可鸡之才”,实行超纲学习计划。
明明才读四年级,现已追赶到初二的课程。长久处在巨大精神压力下的桐羽,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头疼、腿软,父母带其反复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躯体症状毫无改善,严重影响了桐羽日常学习及生活,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出现异常的躯体感受及精神症状,仿佛失去了“精气神”,甚至有时能凭空听见有人对他说话……
“鸡娃”鸡到疾病发作 背后是家长无法排解的焦虑
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接诊桐羽的医生说,别看孩子来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在进行量表测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困难,孩子一边哭一边做,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又会遭到一顿指责。但面对这么严重的状况,一开始桐羽父母还抱着“医生能立刻治好”的愿望,认为孩子可以马上康复。
医生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再结合量表的测查结果,耐心的向父母解释了孩子出现的种种异常行为是因为患上了分离(转换)性障碍。 经过医生的告知,桐羽父母了解了发病的原因及后果,并开始配合治疗,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
分离(转换)性障碍常见的表现形式
分离(转换)性障碍作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或青少年在面对极端压力或情绪困扰时,表现出来的异常感觉、言语或行为。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下产生,而不是生理疾病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甚至是意识改变。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可反复发作。常见的表现形式为:
★ 运动障碍:孩子可能突然无法走路、站立,或失去部分身体运动功能,如手臂或腿部的瘫痪;
★ 感觉障碍:可能会出现失去触觉、疼痛感、视觉或听觉功能等症状,尽管医学检查显示这些功能正常;
★ 意识改变:可能会有短暂的失忆、迷失方向,或感觉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被切断;
★ 非癫痫性发作:表现为类似癫痫的发作,但脑电图检查显示没有癫痫活动。
探究分离(转换)性障碍形成的根源
儿童青少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与以下这三个维度有关:
① 家庭环境
这是形成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的紧张或冲突、家庭暴力以及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都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进而引发分离(转换)性障碍。
② 个体性格特点
个体性格特点也是导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内向、敏感、自卑或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可能会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进而增加分离(转换)性障碍患病的风险。
③ 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也是形成分离(转换)性障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都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无所适从,进而引发分离(转换)性障碍。此外,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感到迷茫和不安,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护心”儿童青少年,让“花朵”向阳绽放
面对儿童青少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构建适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支持性环境。
▶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线。
▶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积极营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 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