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爱“矫情”?可能是“老年抑郁”在作祟
退休后本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文华(化名)阿姨才过了不到半年的好日子,就进入了糟糕而无奈的阶段,再无安宁……
身体不适并非“矫情” 多是老人心理问题的投射
刚退休的时候,文华阿姨每天兴致勃勃地跟家人分享自己今后的计划,还没过两天,就相继出现了心慌胸闷、睡眠变差、容易乏力等表现。看着文华阿姨总是愁眉不展,不愿出门的状态,家人先后带其到医院综合内科、神经内科进行检查,各项结果均无明显异常。文华阿姨身体不适迟迟不见好转,查不出病因,还时常被家人误会是“矫情病”,她最终下定决心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老年心理科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与测评后,心理专家诊断文华阿姨患的是中度抑郁症,安排其住院接受抗抑郁治疗。症状好转后,她曾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医生依据其具体病症重新调整治疗方案,并展开心理治疗后,文华阿姨逐渐战胜了疾病,重拾生活信心。
“失去价值”的心理落差 是很多老人的“病根儿”
在长春市第六医院,像文华阿姨这样因抑郁、焦虑而就诊的患者,占到了医院老年门诊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人到老年,随着年龄增长,逐年老化的不止有老年人的身体,其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在减弱。心理上,也会由于角色地位、健康甚至家庭关系的改变等,容易产生一些情绪或情感。而退休后突然‘失去生活目标’,生活‘无所事事’,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价值,是很多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心理专家解释道。
因退休而抑郁 也是老人患病的主因
退休是正常社会现象,但确实有些人退休后,一时无法适应生活的突然改变,不善于处理或面对社会义务的丧失,精神上突感空虚、寂寞、惆怅等各种情绪,出现这种“退休抑郁症”,进而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兴趣减退、活动意志力降低等诸多症状或躯体不适。
一般来说,好胜心、事业心强,或是性格严谨而偏激、固执的人退休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也不低,且症状偏重。相对来说,女性较男性适应快,相对较少出现退休抑郁症。退休导致了抑郁,抑郁反过来促使老人更加孤独自卑,使得他们更远离社会,智力进一步衰退,加速衰老。
应对老年抑郁 要“双管齐下”
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在我国,具有比较明显抑郁症状的老年人群可达到8%-16%,在某些特定疾病人群中甚至可能高达50%。尽管老年抑郁已成为当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由于他们鲜少被舆论关注,这一群体仍处于“失语”状态,因此,目前老年抑郁症还存在识别率低、治疗不充分等问题。
面对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虽然我国社会各方应对如何“变老”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我们可以从家人陪伴和自我调整方面,帮助老人走出心理困境。
自我调整方面,老年人首先要改变认知,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要从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家庭为中心,以紧张为中心转向以闲暇为中心;要“服老”也要坦然地接受衰老,凡事看淡一点,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宽以待己。她还建议老年人要保持广泛的爱好,培养有益健康的兴趣,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精神上有所寄托。
家人陪伴方面,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关爱是最好的良药。作为患者的子女,应多关心老人、陪伴老人,理解和包容老人的行为及情绪,而不是批评。另外,如果有抑郁症的老人表现出自杀的念头,家人一定要特别注意,务必24小时关注患者,及时带老人就医。平时家人可多鼓励老人多学习新知识,接触新活动,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