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如何在“鸡娃”和“放养”之间找到平衡点?
快乐的暑期,在孩子们的引颈期盼中终于要来了。
让孩子高兴的是,经历一个学期的苦读后,终于可以尽情玩耍了;不少愁上心头的爹妈,却在“热血鸡娃”和“佛系放养”间徘徊。曾有家长调侃: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这个假期是让孩子充分拥有自由时光,还是抓住时机、弯道超车?对于无法抉择孩子是否该放养的家长,长春市第六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有话说~
怕的不是暑假放养 而是遭遇“暑假滑坡”
辛苦了一学期,家长也心疼孩子,不希望他们整个童年被作业所占据。但所有的孩子是否都适合放养,心理医生的建议是要因人而异,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一个做了十几年小学班主任的老师,曾这样感慨:孩子过暑假的方式里,藏着他的未来。假期的设置,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经历繁重的学业任务后,学会合理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去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但过度的放松,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贪玩、偷懒本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味放纵不管,过度沉迷电子设备和玩乐,暑假就成了滋养坏习惯的温床。
暑假过后,很多老师都会感受到这样明显的变化——上次期末考试还名列前茅的优等生,假期后再回到学校就成绩退步。也有研究表明:一部分学生暑假后,会把将近2个半月的数学知识“还”给老师,有的则忘记了近2个月的阅读技能;回到学校后,老师要花费6个星期的时间,重新教授旧的内容。
在教育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Summer Learning Loss”(暑期滑坡/暑假学习退步)。可见,过度放养不仅会造成孩子学习退步,更可能让孩子养成无法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及作息散漫不规律的习惯,若等开学后再矫正更是困难,也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自由放养”or“全线鸡娃” 假期育儿要因人而异
过于放纵开学易变“学渣”,过度鸡娃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限制其自身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阻碍心理成长。怎样才能玩乐两不误,找到“放养”和“鸡娃”的平衡点呢?
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出于拓宽孩子视野、丰富暑期生活的需求,心理医生建议性格外向大胆、尚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多一些限制和引导比较稳妥,性格内向谨慎、已升入中学的孩子,可以多一点自由。平时多被“圈养”、自律的孩子,可以利用假期出游,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增强自理能力的同时,还能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
年级偏高、平时自控力差的孩子,医生也不主张家长在假期过分限制其自由支配时间。假期转战多个兴趣辅导班,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休息,还会因注意力分散和神经系统疲劳出现“报酬递减”现象,更容易对开学或学习活动感到厌倦或排斥,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厌学,亲子关系也会由此变得紧张。
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妨尝试这样做
心理医生表示,暑假其实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黄金期。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时期,不仅可以使孩子心理得到疏导和提升,带着自信开始新学期的学习,还可以通过积极交流和陪伴,改善和促进亲子关系。
想要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暑假,您不妨与孩子一起这样做:
1.适度引导,尊重孩子的自主行为
每一位家长都要意识到,在育儿这场修行旅途中,自己只是孩子的陪伴者,孩子才是自己的摆渡者。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成长轨迹,只需在合适的时间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支持即可。与孩子沟通时,尊重孩子的心理界限,不要全面控制孩子的生活,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行为,以免孩子产生反抗心理,不愿意沟通。
2.让孩子带着目标过暑假,避免“暑假滑坡”
真正的成功,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为了不让孩子背着“假期退步”的包袱去上学,做好新学期知识衔接,医生还是建议爸妈们帮助孩子制定暑假规划和目标。
制定假期计划和作息表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充分协商,让他们自己确定暑假关键任务(假期作业、兴趣、运动等)和愿望清单(想要的物品、游戏或一次旅行等),并以愿望清单作为关键任务的奖惩措施,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适时提供积极反馈和提醒。
3.支持孩子尝试新事物
孩子终归是会长大的,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们多一些个体生存体验,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家长们可以根据暑假计划表的时间和可行性,与孩子商议后,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尝试新鲜新事物,留下一段美好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