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吃完就长胖?别慌,教您4招有效应对!
精神科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药物的副作用也常常给患者带来困扰。
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体重增加。这不仅使形象受损,也加重了心理负担,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无助的你,别再担心!今天,长春市第六医院代谢障碍门诊专家将帮您理清药物和体重的关系,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助大家在疾病治疗与理想体重间重新找到平衡点。
体重上升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在“作怪”
精神科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它可能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代谢改变、疾病特点、遗传因素以及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药物因素●
药物主要通过影响体内代谢和改变饮食习惯来导致体重上涨。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肝、胆、胰腺、脂肪组织、骨骼肌和肠道等重要的代谢器官,导致这些器官的代谢功能紊乱,使身体对糖分和脂肪的处理变得不高效,血糖异常升高,脂肪更容易囤积在体内。
这不仅会增加体重,还会因为血糖、血脂不能正常代谢出去,提高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内分泌紊乱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同时,精神科药物还会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让患者总是感到饥饿,且饱腹感不明显,这会让患者食量变大,吃得更多。再加上药物的镇静作用会让患者感到疲倦,睡得更多,动得更少,进一步促进体重上升。
而不同的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引起肥胖的风险也存在一定差异。通常认为,长期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会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更容易引起明显肥胖。研究表明,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超过9%会出现代谢异常,特别是在体重和脂肪代谢方面的变化最为明显。
此外,药物剂量的增加可能与体重相关。使用药物剂量越高,引起的代谢问题及药物反应可能会越高,肥胖的风险越大,但此结果可能存在一定个体差异。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坦诚沟通,告知医生自己的担忧以及体重增加的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是否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对体重影响小的药物类型。但需注意的是,患者切勿擅自停药或换药,以免导致病情反复。
●非药物因素●
除了药物的影响,患者自身的遗传特点、疾病本身的特点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同样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关键原因。
例如,基因导致的个体代谢能力不同,造成的体重增加风险也不一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药物需要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治疗效果,但基因不同,人体对特定代谢能力不同,血药浓度就不一样,这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副作用的强弱。
举个例子:某种药物以体重增加作为常见不良反应。如果患者身体缺乏代谢该类药物的基因或者代谢能力较低,那么,服用这种药物时就容易发生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若是患者可以提前了解个体对这类药物的代谢敏感性和潜在反应,从而选择其他替代药物,就可以避免或减轻体重增加副作用。
而其他方面,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疲劳症状容易让人疏懒,也会增加肥胖风险。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进食速度过快、缺乏运动、经常躺卧等,都可能促成体重上涨。因此,导致肥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可能需要患者从饮食、运动、调整用药等多个方面着手管理体重。
科学应对
合理管理体重
1.遵循膳食均衡的原则
在饮食方面,患者可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甜品、饮料等。控制每餐的分量,采用小餐盘、小碗,有助于直观地控制食物量,避免过度进食。
2.坚持规律运动
定期规律的运动对于控制体重和体脂肪至关重要。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有助于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3.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激素平衡。减少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放松技巧缓解精神压力,因为压力可能导致情绪性暴饮暴食。
4.调整用药方案,寻求专业指导
如果以上方式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与医生商量调整用药方案。根据2016BAP指南(英国精神药理协会BAP,于2016年发布的精神病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相关体重增加、代谢紊乱和心血管风险的管理指南)建议,采取联用二甲双胍、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等措施,都能够改善体重上涨的问题。
此外,患者还可以寻求营养师或健身教练的专业指导,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或加入患者互助小组,与有相同经历的人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和监督,能增强控制体重的信心和动力。
温馨提示
精神科药物引起的体重波动是暂时的,不要因为外在的标准去否定自己,更不要因此厌恶自己的身体,可以通过与医生的紧密配合以及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调整,体重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