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出现不同寻常的“声音”,该如何有效应对?
深夜加班却突然听见脑内“多方混战”,明明屋里没人,却总听到有个声音:“你该去洗澡了”,在耳边循环低语……最近常被奇怪声音“光顾”的年轻人,开始误以为遇上了新型赛博玄学,被神秘力量所操控。
但真相并非如此!精神科医生提醒您:这可能是幻听的另类打开方式。
这种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知觉,是由大脑“制造”出来的“声音”,在精神医学中被称为“幻听”。
其实,幻听并不罕见,它可能会在多种情况下出现,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甚至在身体出现某些健康状况时(如听力受损、癫痫、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发生。
幻听有哪些类型?
幻听的类型因人而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评论性幻听:听到声音在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比如“你这样做不对”。
命令性幻听:声音会指使患者做某些事,有时甚至带有危险性,如打人、拒绝进食、自残或自伤等。
争论性幻听:听到两个或多个声音在争论或讨论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幻听都是病理性的。像有些人在极度疲劳、睡眠剥夺或重大压力下可能出现短暂的幻听,这种情况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但如果幻听频繁出现,并伴随其他症状(如情绪低落、妄想、社交退缩等),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精神健康问题。
导致幻听的原因
1.精神心理因素
◆ 精神分裂症:幻听是该病的核心症状之一,患有此病的患者常听到批评或命令性声音。
◆ 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时可能出现幻听。
◆ 抑郁症:严重抑郁时,可能伴随自责、贬低性的幻听,通常为消极、负面的内容。
◆ 创伤后应激障碍:部分患者因创伤记忆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幻听。
2.神经系统异常
◆ 癫痫:颞叶癫痫发作或患有脑肿瘤、中风等疾病,也可能引发幻听。
◆ 耳科疾病:部分听力下降的人会出现“音乐性幻听”,即听到不存在的音乐或声音。
3.药物或物质滥用带来的影响
某些毒品(如LSD、可卡因)、酒精戒断或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幻听。
4.其他因素
◆ 睡眠剥夺:长期失眠或睡眠质量差可能诱发短暂幻听。
◆ 极端压力:重大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失业)可能导致短暂性的幻听幻觉。
出现幻听,该如何有效应对?
1.初步评估,预先识别
如果是偶尔出现的幻听,且没有严重影响生活,可以先观察是否与疲劳、压力有关。但若是幻听频繁、持久的出现,或伴随情绪、行为异常,建议尽快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2.专业治疗,科学干预
◆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可有效减少幻听症状,但需严格遵医嘱调整。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幻听的应对方式,纠正不合理认知,减少恐惧和焦虑。
◆ 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某些难治性幻听有一定的效果。
3.日常自我管理方法
◆ 分散注意力:通过听音乐、运动、与他人交谈等方式,可减少对幻听的关注。
◆ 写幻听日记:尝试将幻听的内容和时间记录下来,以便自己更好地了解幻听发生的情况,也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
◆ 建立支持系统:可与信任的亲友或专业医护人员沟通,告知自己需要怎样的帮助,一方面可以帮助检验“声音”是否真实存在,另一个方面能减少孤立感和被隔离感,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 减少刺激:避免咖啡因、酒精、毒品及压力环境等诱发因素,它们可能会加重症状。
4.家属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 理解接纳:不盲目否定,也不过度反应,不去评价患者的感受“那是假的”,而应温和地回应:“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真实,但我们一起想办法。”让他们感受被关心和被支持。
◆ 鼓励就医:及时陪同患者就医,遵医嘱鼓励并监督患者坚持服药。
◆ 提供舒适环境:给予患者足够耐心的倾听,尽量减少家中的压力源,避免过度刺激和冲突,同时也可帮助患者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
常见误区与科学澄清
误区1:“幻听=精神分裂症”
◆ 真相:幻听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症状,可能会由心理、生理或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并非只有在精神分裂症中才会出现。
误区2:“幻听患者都很危险”
◆ 真相:大多数幻听患者并不会伤害他人,除非幻听内容是颇具危险性的命令性幻听,这种幻听生动具体、来去突然,内容多具有威胁性,患者对此难辨真伪,并且绝对服从、无法控制。
误区3:“吃药会让人变傻”
◆ 真相:现代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已大大降低,医生会依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确保治疗安全。
幻听本身并非疾病,而是症状表现。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经历幻听困扰,建议通过专业的医疗机构查明根源,尽早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