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疾病模仿家”癔症的伪装术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场景:有人在情绪激动后突然说不出话,或是肢体僵硬无法动弹,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问题?这些看似“奇怪”的表现,可能与一种容易被误解的心理障碍——癔症有关。
癔症,在医学上也被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有明确的生理病灶,却会通过身体或精神的异常反应,深刻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很多人对它存在偏见,觉得是“装病”“矫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今天,让我们就来揭开癔症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真相。
无处安放的情绪
身体正代其“发声”
5天前,林莹(化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发生激烈的争吵。情绪激动之际,她突然躺倒在床,牙关紧闭,问话不答。惊慌失措的家人,紧急求助当地中医,针刺穴位后,才缓缓恢复如常。
然而,平静的日子仅维持短短两天。再次与丈夫发生口角后,林莹言行骤变:她常念叨已经去世的亲人,声称有“仙家”附体操控自己,还宣称能预知未来,要立“堂口”给人“看病”。她的情绪剧烈波动,白天常无故地吐口水,哭笑无常;甚至有时在深夜,一边在房间内游走,一边口中喃喃“鬼神”之语。面对饮食睡眠紊乱、处于混乱状态的林莹,家人不得已将她送入长春市第六医院寻求系统治疗。
识别“伪装”
综合施治助她迈向康复之路
结合既往病史,精神科医生综合评估后确诊林莹为“癔症”,而其之前所经历的,正是癔症急性发作的典型表现。这种在强烈精神刺激(如重大冲突、情绪激动)下爆发的心理障碍,患者发病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核心特征表现:
◆ 情绪是导火索,患者两次发病均与激烈争执相关,重大生活事件或强烈情绪冲突是诱因;
◆ 症状表现多样且富有戏剧性,但无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其“附体体验”、“通灵”妄想、行为紊乱等表现,均是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 症状具有发作性,间歇期可完全恢复正常。
找到确切病因后,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对其采取了“药物+心理+物理”的综合治疗模式:首先用药物缓解急性期激烈症状;随后针对患者高度易暗示的特点,采用暗示疗法通过积极引导,宣泄不良情绪;物理治疗作为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强力补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调节紊乱的脑功能,巩固整体疗效。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药物治疗,目前林莹情绪逐渐趋于稳定,睡眠也有所改善,医生即将对其开展下一阶段的治疗。
为何疾病找上她?
性格中隐藏的三大警示信号
癔症的发生并非偶然,像林莹这样的患者,除了强烈的精神刺激和暗示作用外,其自身的性格特质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内在基础。通常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表现:
1.情感丰富且易代替理智
癔症患者一般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对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判断是非往往从感情出发。如果对某人有好感时,会觉得非常完美,但若遇到一点小事就会立刻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
2.暗示性强
他们很容易受周围人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具有情感倾向性;自我暗示也很强烈,易将身体不适感放大为严重疾病。
3.自我中心、爱幻想
这类患者具有自我显示的倾向,喜欢炫耀自己,常自觉不自觉地寻求他人的关注。
他们容易陷入富于生动的幻想,并且极易在自身强烈的情感反应影响下,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假象,甚至患者本身也难以分辨。
家属须知
您的态度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癔症患者发作前均受到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因此,面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对其采取的态度应是对当前状况表示认同,但不过分关注。
癔症发作时,家属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将患者与其他人进行隔离,不过分关心,不表示轻视,不表示惊慌失措,避免其他病人围观,以免这些不良因素对病人的暗示作用,从而加重症状。
温馨提示:癔症症状虽“善变”,但只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的综合治疗,家属辅以积极科学的配合,症状通常能得到有效控制并显著改善,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