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大脑里的“不安密码”,她与焦虑的“和解共生”之道
在他人眼里,他们无法舒展的眉头,似乎总锁着看不见的忧虑,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泪流不止。虽然常自嘲“玻璃心”“控制不住”,却不得不接受旁人的不解,以及不断贴上来的“太矫情”“小题大做”标签。
但这份如影随形的紧绷感和不安,远不止脆弱或性格敏感。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者而言,这种无孔不入、挥之不去的担忧,就如同让他们撑着一把永远合不拢的伞,时刻提防着不知何时落下的“暴雨”,榨干了他们的精力,更耗尽了心神——而这正是广泛性焦虑症(GAD)的核心特征表现。
无法放松的心
当焦虑成为疲惫的日常
深夜的某司法机关,刚过不惑之年的兰晴(化名)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准备整理卷宗时,熟悉的眩晕感和抑制不住的手指颤抖再次袭来。办公桌上,综合医院的检查单显示一切正常,但无人知晓,这位表面上看似冷静的法律工作者,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惊涛骇浪……
兰晴的童年,是贫瘠土壤上挣扎生长的记忆。父亲性格忠厚却软弱,家中大事小情全靠母亲一人在支撑。为此,情绪不稳的母亲,稍不顺心就对她动辄打骂,她也由此变得内向、胆怯。
为了挣脱沉重的枷锁,她将全部心力投入学业,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性格逐渐变开朗的她,在男友的陪伴下初尝安稳滋味。毕业后,他们又以优异的成绩,双双考入某司法机关。
重建自我
个体化治疗助其开启新生活
然而,命运的轨迹在此急转直下: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嫁给了年长她18岁、且强势掌控一切的男性。短暂的甜蜜后,丈夫的“爱”逐渐显露出控制的獠牙:工资被强制上交,日常开销也都必须获得丈夫的批准;不断遭受批评否定的她,在家中与丈夫的孩子也冲突不断。巨大的压抑和无助感,日夜啃噬着她。虽然强撑工作,但她的身体发出了警报:不明原因的手抖、数次晕倒、彻夜难眠。
当综合医院的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她终于意识到,是长期积压的痛苦让她的“心”和“脑”不堪重负。在好友的推荐下,她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寻求治疗。
经过医生专业详细的评估,兰晴最终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住院期间,医生依据其病情,为她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药物快速缓解或消除患者焦虑、烦躁等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改善不良认知并助其进行认知重建。
一个多月系统治疗后,兰晴睡眠显著改善,焦虑风暴渐渐平息。出院后坚持复诊的她,终于找回了那个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在工作中从容笃定的自己。
科学探因
焦虑会改变大脑吗?
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压力、焦虑的环境下,会导致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
● 杏仁核:它是情绪反应的“开关”,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焦虑障碍患者的杏仁核相对来说更易被激活,这也导致他们对环境中的负面信息及威胁更加敏感,对情绪的反应更强烈,容易因小事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 海马体:它是负责储存记忆和调节应激反应的区域。长期高压会导致焦虑障碍患者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持续飙升,影响新神经元细胞再生,引发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化,进而影响记忆巩固与情绪调节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虽说焦虑、抑郁会促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但医生表示,损伤程度因人而异,且多数变化具有可逆性。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能影响海马体、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体积和活性,同时干扰神经递质平衡,但这些变化可通过治疗和干预得到一定改善。
怎样恢复大脑功能呢?
1.正念冥想
将注意力聚焦当下,减少过度思虑、担心和害怕,即从本质上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避免其持续亢奋。
2.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也可以让神经元更好的休息,对大脑的再生和修复至关重要。
3.适量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的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元的生成和连接,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4.药物治疗
从改变神经递质的方式来改变症状,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状,但是如果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改变,就容易出现停药复发或者药物无法控制症状的情况。
5.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神经通路,同时也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大脑改变的因素,是治愈率最高、复发率最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