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落山就烦躁?或是“日落综合征”在作祟!
暖暖的夕阳,从橙红色的天空中缓缓落下,好一幅美不胜收的落日景象。
但你知道吗?有一类人,在落日时分,却无法安静地享受这份美好。一到傍晚就烦躁不安、大喊大叫,直到晨起后才会有所好转。爹妈一到晚上就“闹人”,这到底怎么了?
夜幕下的“日落综合征” 到底是何病症?
心理专家表示,这类情况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身上。他们在黄昏时经常会有一系列的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改变,因此在医学上被称为“日落综合征”(又称“黄昏综合征”或“日落现象”)。
受“日落综合征”影响最多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认知症患者。当其发作时,会有焦虑、激动、亢奋、多疑、走来走去、方向感消失、幻听或幻视等症状,持续数小时或整个晚上。数据显示,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超过1/5的患者会出现“日落综合征”,但它同样也可能会发生在没有认知症的老年人身上。
引起“日落综合征”的诱因
“日落综合征”的成因至今未明,有些研究者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部变化可能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造成意识紊乱。过度疲劳、饥饿、口渴、情绪低落、疼痛、睡眠不足、不恰当的药物使用等,也可能会诱发“日落综合征”。当黄昏光线暗淡时,患者对周围环境识别能力变差,当他们看到的人或物与白天不一样时,会因为日夜节律的紊乱而使恐惧感成倍增加。
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夜幕来临,感知觉刺激和脑部供血相对减少的缘故。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日落触发一个生化级联反应为接下来的睡眠做准备,其中包括多巴胺水平降低和褪黑激素水平升高,让人们更容易感到困倦,进入睡眠状态。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褪黑素的产生会有所下降,进而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系统。
另外,据研究发现,一些没有认知障碍的健康老人会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由老人们退休后心理较脆弱,在日落前后容易触景生情,产生悲观情绪所导致的。
照护“日落综合征”患者 应对措施有哪些?
虽然“日落综合征”多发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身上,但两者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心理专家指出,“日落综合征”临床上被视为是一种“急性神志紊乱状态”,一般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就会恢复正常。
研究表明,“日落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作为老人的子女或照护者,专家建议从以下几种改变老人周围环境的方式入手:
● 提供充分的照明。在日落之前拉上窗帘,打开室内灯光,减少天黑后由于周围环境太暗或不熟悉所导致的不安情绪。
● 日间短暂午睡休息。安排患者在固定的中午时间睡个简短午觉,最多不超过两小时,以减少傍晚疲惫导致情绪烦躁。
● 给予耐心的陪伴和倾听。当患者有“日落综合征”时,他们可能会提出奇怪的要求,即使他们的话没有逻辑意义,也要仔细倾听并回应其背后的情感。
● 留心观察是否有焦虑或者困惑增强的现象。若出现增强的迹象,白天为其提供轻松有趣的活动,如听音乐、跳广场舞等,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刺激。
● 当患者出现各种行为时,不阻止、不争论,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确保他们安全。
若上述建议仍无法缓解患者症状,或怀疑有潜在的身体健康问题(如小便次数增多,或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加重日落综合征可能,请尽快安排就医,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查找病因,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