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不能走路是在“装病”?其实她只想找到自我
神游发呆、做“白日梦”,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现象。但15岁的雨梦(化名)在一次感冒输液后,却好像被未知的“迷雾”困住一般,久久走不出来……
病症失控的背后竟是这个“乔装高手”在作怪
自去年输液后,晕厥、无力行走、耳边莫名的低语,始终缠绕在雨梦身边。为给女儿治病,父母曾带着雨梦寻访各大医院。但奇怪的是,除了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外,其他症状均无明显好转,医生也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眼看女儿因此被迫中断学业,情绪日渐低落,为求系统治疗,雨梦父母于5月份带其到长春市第六医院就诊。
因雨梦当时意识清晰,问话对答情况较佳,首诊初次判断其可能为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入院短暂治疗后,雨梦病情才稍见起色,谁知却恰逢中考,只能出院专心赴考,但病魔却并未偃旗息鼓。至此之后的数个月间,雨梦因反复发作多次入院,且出现情绪不稳、紧张抽搐的症状。
医生通过与雨梦及其父母进一步沟通了解其成长经历、性格特征、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并综合患者病情发作时的规律,最终判断雨梦患上了混合性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为“歇斯底里/癔症”的精神障碍。
什么是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其急性起病通常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可反复发作。
其中一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分离症状,即自我意识障碍表现得非常突出,会有神情恍惚、眼神空洞、木僵等状态,发作后意识可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则会在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后,出现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也就是表现为转换症状),包括一侧肢体瘫痪、发麻,或是四肢痉挛、抽搐、恶心、腹痛等症状在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异常。
虽然这些症状表现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基础,但却不是在装病,它们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
像在上述案例中,雨梦因为自幼被父母管束和批评的较多,认为与父母的亲密依恋关系被人为的破坏掉;当她认为外部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或是没有父母满足她的要求时,就会在应激性事件下,表现出身体无力、昏厥、抽搐、焦虑等多种症状和体征。
临床特征有哪些表现?
▶ 多起病于青少年期,常常急性起病,症状复杂多样;但就同一患者而言,反复发作的主要症状基本相同。
▶ 起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可由直接的压力、刺激、经自我或他人的暗示诱发,反复发作者可通过回忆、联想、面临相似处境等方式所诱发。
▶ 部分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特征,或可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
▶ 患者常常对自身情况缺乏认识,对症状“泰然漠视”,但却更关注他人对疾病的态度。
▶ 共病现象突出,常常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共病。
出现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常见诱因
◆ 心理因素:严重的情绪压力、创伤事件或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是造成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们,往往是这类病症的高发人群。
◆ 性格特质:性格较为敏感、富于幻想且情感表达困难的孩子,更容易在遭遇精神刺激后出现这种障碍。
◆ 环境因素:有多项研究证实,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与童年创伤和虐待经历密切相关。家庭中的矛盾冲突或是父母的不健康心理,也都可能成为发病诱因。
◆ 躯体因素:具有某些躯体疾病或身体状况不佳时,由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引起的大脑皮层功能减弱,成为了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作倾向。
孩子出现分离转换性障碍家长该如何辅助治疗?
患者处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其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3种。
但从青少年时期就发作疾病的患儿来说,医生认为,除了早期充分的药物治疗外,患儿家属还应从心理治疗需求出发,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形成医疗联盟,为改善孩子症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并帮助孩子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纠正诱发分离障碍的不良互动模式,建立起正确、健康的人际关系认知;同时,指导家长鼓励儿童直接表达想法与情感,帮助他们处理并重建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为进一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患儿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