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病呈低龄化趋势,长春六院张延赤教授为您详解其背后根源……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上世纪末,曾有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实际上,如今许多的“小小少年”被蒙上抑郁的阴翳。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轻度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3.7%,重度抑郁风险达到5.3%。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为什么现在生活越好,孩子抑郁的反而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成因?发现孩子抑郁了,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青少年度过困难时光?今天,吉林省精神心理诊疗中心主任、长春市第六医院党委书记张延赤教授,就家长和老师关心的青少年抑郁症相关问题,为您细致解答、给出建议。
青少年心理危机成因: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为什么近年来抑郁症发病呈低龄化趋势?张延赤教授表示,青少年与成人相比,其身体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心理耐受力和弹性都不是很稳定,极易出现情绪变化。特别是一些低外倾向(即性格偏内向、不善于情感表达),或是在认知方面对自己有较低评价、亦或低自尊的孩子,在遭遇应激事件或压力时,容易因其自身心理特点而引发心理问题。
若家人、学校没能给予及时正确指导和足够包容,甚至再施加额外压力,青少年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因素或是引发青少年抑郁的主要诱因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除了有人基因状态天生就属于抑郁易感型的遗传因素外,影响最大的还是社会因素。学业压力过大、父母过于严厉、缺乏家庭关爱、遭受校园欺凌等,都可能让孩子陷入抑郁。
从家庭来看
目前,家长普遍压力较大,他们受到由社会剧烈变化所带来的负担,并引发自身的心理状况,这就导致他们在跟孩子交流时会出现批评式教养,甚至存在严重的虐待或冷暴力问题,使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比如一些儿童的依恋感缺失。
从学校来看
孩子们在学校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学业压力,除成绩带来的直接压力外,由学业带来的同伴间比较以及师生关系变化,都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影响。
从生活方式的变化来看
如今相对富足的生活条件,不代表就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温饱解决后,孩子最需要的是交友需求。从前在大院里生活的孩子们,经常玩的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游戏,玩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打不过就练,实在不行就配合,懂得如何克服困难。
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处于“圈养模式”,进入社会后,面对突然而来的陌生环境,常会对幼小的心理产生伤害。
五大维度帮您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隐疾
那么,家长该如何关注到孩子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怎样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呢?张延赤教授给家长提供了五个关键点,帮助其进行早期判断:
1.行为是否发生巨大变化?
以前活蹦乱跳,现在沉默寡言;以前喜欢跟人交往,现在闷闷地退缩,不愿与人来往。孩子行为上的变化,其实是在给家长传递信号:我的生活和身心上产生了巨变。
2.是否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
例如,孩子变得熬夜不睡觉,或是经常抱怨睡不着,起床后萎靡不振。
3.是否出现严重的食欲变化?
孩子出现不按时吃饭的情况,抱怨没有胃口,也不想吃饭,甚至连体重也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4.是否和别人产生强烈的冲突?
孩子变得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或是与他人沟通时,说几句话就不想说了,变得情绪暴躁、易怒。
5.是否有严重的退缩行为?
不想待在学校或家里,不与亲人交往,也不愿意和别人谈话,甚至还把自己关起来。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这五点情况,某种程度上是在给家长释放信号,若偶尔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可解决的,但如果连续一星期都出现这样的症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注了,及时找到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及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五大关注点并不绝对,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家庭生活环境都不一样,这里只是给家长一个参考的方向。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自残、轻生等现象,一定要立刻寻求专业帮助。
帮助孩子赶走负能量——青少年抑郁的康复和防治
基于上述抑郁症成因的讨论,现在来聊聊青少年抑郁的康复和防治问题。
从生物方面来讲
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利,运动锻炼、健康饮食这类保障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从心理方面来讲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孩子获得更多积极的心理弹性,用更积极的认知方式,提高对自身情绪的管理等,都是可以从心理角度去改善的。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来讲
对儿童青少年来讲,年龄越小,其心理问题就越是环境的产物,所以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防治要更加重视,要改善其生活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方面
每个家长都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要明白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远高于当下的学业成绩。家长跟孩子建立起积极的教养关系、养育方式,若孩子学业压力过大,或遭遇校园霸凌、亲人离世等负面情绪或挫折时,父母应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倾听孩子内心的痛苦,及时安慰和陪伴;如果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或事情时,家长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不要代办,给孩子自己思考、成长的空间,未来孩子可能就会变得理性、成熟,出现的问题可能就更少一些。
在学校方面
要把学校建设成有归属感的学校,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有安全感、归属感,有良好的师生及同伴关系。学校除了配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及时为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之外,还应当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更多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享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在社会方面
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各种丰富的艺术、体育及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和社会、他人有更加有效、积极的连接,从而满足他们归属感、价值感等多方面需求。
相信通过以上几点改善,可以帮助更多孩子有能力去应对环境中的挑战和压力,完善自我,进而减少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