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焦虑的家长......
考试失利被老师批评、同学间发生冲突被人嘲笑、家里受父母责骂甚至歧视,都有可能让孩子们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会摔东西、离家出走或有极端的过激行为……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每个焦虑家长的背后,都可能会有一个深陷情绪泥潭的孩子。而平时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很有可能就是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痛苦的真正原因。很多人却都错误地认为,现在的孩子从小物质生活丰盈,才会让他们产生无法面对挫折的“脆弱”心理。在此,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三疗区(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彭新贤呼吁广大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感受,但也不要轻易地给他们贴上疾病的标签。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会出现这样一批“病小孩”?大家要怎样看待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增长的现象呢?今天,彭新贤将与大家分享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问题。
不要轻易用标签定下孩子未来的样子
▼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好像让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症。一些孩子面对高压力、高强度、超单调的生活难以适应,或者因为家庭的原因,亲子关系不良,在学校人际关系困难,家长在学业上对自己的高期待……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很痛苦的情绪。他们不断地向家长表达自己心理痛苦,但往往会被家长忽视。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懒、没有毅力、不坚强,会简单地予以一些批评就了事。其实,这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痛苦。很多孩子会去网上找一些心理测试量表,通过这些简单的量表测试,往往会就给自己诊断为抑郁症。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情感脆弱,易哭泣,不想讲话、吃饭、上学,失眠等症状。这时才会引起家长的重视,想起带孩子去就医。
有些家长和孩子来医院后,不愿意听医生的一些问询,而是迷信一些测试,认为有没有抑郁症,用一些量表和仪器就可以测出来。当看到测试的结果后,又十分崩溃,认为孩子得了抑郁症。有的家长还会选择奔走多家医院,想来确定这个结果或者改变这个结果。而孩子的反应则可能和家长相反,他们认为有了医生的诊断后,家长终于可以相信自己有“抑郁症”了。自己从此可以“抑郁地”生活,不去上学,不去见人。于是,一部分孩子带着标签脱离了社会生活,将自己束缚在患病的世界中,选择逃避面对社会现实。
彭新贤认为,在整个就医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都在这个“标签”上。而对“标签”的两极反应,也是令她十分担忧的事情。彭新贤呼吁广大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感受,但也不要轻易地给他们贴上疾病的标签,更不要轻易用标签定下孩子未来的样子。
面对不良情绪反应,要积极面对和化解
▼
彭新贤说,一般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出现短时间的低沉、抑郁的情绪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仔细回想一下,包括孩子家长在内,凡是从青春时代走过的人,也都经历过激素水平剧烈变化、叛逆迷惘的时期。在面对学校生活与真实社会的分界岭时,在面对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无法排解的苦闷和不适。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反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情绪反应,如果家长和孩子积极地去接纳、面对,能及时地化解;当自己难以解决的时候,进行一些心理和教育的咨询,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不是忽略这些情绪,简单化处理,以至于这些情绪不断积聚,最后打倒了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
彭新贤认为,有一部分少年儿童的抑郁,也不排除是被不恰当地扩大化诊断所造成的。虽然不赞成家长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随便带孩子去做检查。但是,为了不延误患有情绪问题孩子的正常诊治,还是建议家长及时到正规的专科医院进行评估和治疗。
彭新贤告诉家长:心理测试只是医生了解孩子情况的一个辅助检查措施,不是决定性的诊断。这些心理测试的结果,一定要由专业医生来解读,而不是单凭测试结果决定一个孩子是否有抑郁症。而心理测试的作用,医生更主要是用它来寻找病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为了贴标签。
摆脱孩子抑郁情绪,要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
▼
孩子的抑郁情绪,也往往不是简单地贴个标签、吃个药,就能解决的。帮助孩子找到苦恼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为其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能够摆脱不良的情绪困扰,重新适应社会才是真正的治疗目标。
科学的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孩子也是十分必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学习与社会建立良性健康互动的关键期,如果讳疾忌医,让他们背着沉重的情绪包袱生活,反倒会使孩子们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
彭新贤说,多数来就医的孩子,医生都希望他们能够一边治疗、一边回归社会。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为孩子营造适合的家庭和学习环境,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孩子尽快地成长起来。而不是因为成了“病人”,把他们严密的保护起来,不与外界正常接触。
其实,绝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短时期内被诊断出有抑郁状态,这只能说明他们目前情绪低落、甚至有极端的行为或想法,这也很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也往往和家庭和生活的环境不适应有关。通过专业医生科学的评估,积极的治疗,多数都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放平心态,感受面对面的力量
▼
在正确对待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问题上,彭新贤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除了孩子的父母和身边的家人,在面对孩子的抑郁情绪倾向时,要以平和稳定的心态面对外,还建议家长采用以下方式,帮助孩子调整心理情绪:
◆勇于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和感受。父母也曾是孩子,在青春期也有烦恼、犯过错误,要承认不同的人对生活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样的刺激性事件,也会有不同反应。所以,“接受”是家长首先要学会做的事情,去理解、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当孩子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后,才会有接下来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否则,再有用的道理也会被孩子自动屏蔽。
◆学会真正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有些家长误认为带孩子就医检查、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疏导,就是完成了对孩子在情感上的关注。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得到情感上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能够接纳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伪装自己,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当孩子在家长面前敢说出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不用再伪装自己时,那么他们离健康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