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恐惧症:被困住的灵魂,如何打破密闭空间的“牢笼”?
早晨8点的地铁站台上,叶澎(化名)握紧颤抖的双手,随着早高峰的人流涌入车厢。当自动门关闭的瞬间,他突然心跳加快,后背渗出冷汗,呼吸频率失控。这个普通人最习以为常的场景,于他而言如同穿越雷区,总带着一股强烈的恐惧感和逃离的冲动。
这是幽闭恐惧症患者身处狭小、封闭空间环境中“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幽闭恐惧症,在生活中常见吗?
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医生表示,这类人群在生活中虽不常见,但全球仍有少部分人口受其影响。当他们出现在特定的情景里,如密闭空间或拥挤的场所,会表现出惊慌、恐惧、昏厥、呼吸急促、焦虑、出汗、濒死感等症状。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生理和行为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
这种对无害封闭环境产生的病理性恐惧,其实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但它与一般可调节的紧张焦虑不同的是,通常表现为不合理的害怕,且行为不可自控。
幽闭恐惧症是否与创伤性经历有关?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恐惧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远古时代,狭小空间往往意味着隐藏危险。而这种对未知的警觉,经过千百年来的进化,最终变成了大脑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对恐惧刺激做出的一种过度反应。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幽闭恐惧症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创伤性经历,如孩童时期过分严厉、教条、粗暴的家庭教育,压抑、不愉快的成长环境,或有过长时间被困的经历,都可能成为诱因。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有学者发现,具有高度家族聚集性特征的患者,其大脑中杏仁核的过度活跃,会导致使患者对潜在威胁更加敏感,进而引起恐惧反应失控。
如何帮助幽闭恐惧症患者舒缓其不适感?
暴露疗法
想要战胜内心的“怪兽”,可以采用脱敏疗法。在专业医师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有意将自己逐步暴露于封闭空间或惧怕的环境中,逐渐增加暴露的时间及压缩的空间,让身体及心理慢慢实现“习惯化”。就像游戏里的升级打怪一样,每完成一个级别挑战,就获得一个“成就奖励”,直至逐步克服恐惧,逐渐适应环境。
心理干预与行为训练
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解开“心结”。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可从中学会应对恐惧的方法和技巧,利用正念与冥想进行放松训练,以此来转移注意力,逐步减少恐惧感。
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
运动不仅是健身良方,还能驱散恐惧。幽闭恐惧症患者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户外运动,在加速血液循环的同时,恐惧会像乌云被风吹散一样,心情也变得明亮起来。如有必要,可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进行短期辅助治疗,以缓解急性症状,从而调节情绪。
环境调整与社会支持
在必须进入的封闭空间下,如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过程解析、减少噪音干扰、提供家属陪同等方式,降低患者空间感;鼓励与家人、亲友及其他恐惧症患者分享经验及感受,以寻求理解与支持,减少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