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的“扫兴父母”:如何帮孩子走出创伤传递?
高兴地给父母展示自己做的手工,却被质问“为什么不用来学习”;分享取得好成绩的喜悦,却被打压“又不是第一名”……一句句“扫兴话语”,垒成了一堵堵高墙,横亘在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
打开社交媒体,“扫兴式父母”为数不少。但一对中年夫妻却凭借关心女儿的温馨视频走红网络,用温暖治愈的力量,弥补了一众“电子儿女”的遗憾。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互联网爹妈试图拼起碎了的陌生小破孩。”
大家都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情绪稳定、不打压孩子又不扫兴的父母吗?
“电子父母”的走红是“扫兴式父母”带来的创伤
翻遍各平台评论区不难发现,很多网友都有诸如此类的经历:
被父母审视和大大小小的选择,永远高自己一头的“别人家的孩子”,一直在渴求却永远得不到的肯定……被父母“扫兴”似乎成为了年轻一代共同的童年创伤。
有网友精准地总结了“扫兴式父母”的特点:孩子和你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你分享烦恼,烦恼就会加倍。连互联网大咖罗振宇都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经常会很扫兴,你看我都50岁了,我只要告诉他们什么高兴的事情,他们立即会扫兴。”
心理专家表示,这个网络热议话题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相处的矛盾,也暴露一些家庭里弥漫着伤痛与无奈的亲子关系。有一部分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更优秀,少走弯路、多走坦途,不是为了“扫兴”而“扫兴”。
而另一部分父母的“扫兴”就没这么简单。他们将“扫兴”当成是一种教育方式。他们或是受到“骄傲使人退步”的理念驱使,或是不知道怎样直接夸赞孩子,总是习惯看到孩子的问题。只不过他们却没想到,这种“批评式”“苦难式”教育,不仅没办法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让其变得自卑、敏感、没有自信心,似乎“所有快乐都暗藏了一层谨慎的底色”,直到长大也没有学会肯定自己。
父母雕琢孩子的“扫兴”行为这些您有吗?
这些被认为扫兴的父母,通常是什么样?或许你看上去非常眼熟:
习惯性否定与打压
东方文化提倡内敛含蓄,吃苦耐劳。特别是在物质匮乏年代成长起来的父母,他们厉行节俭地维持着“低欲望”,觉得夸孩子会让Ta自大、会“飘”,只有挑出不对的地方,才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因此,不论孩子做了什么,第一反应就是贬低,但有些父母很难把握好所谓的“挫折程度”,容易把孩子推向习得性无助这样的无底洞。
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与共鸣
当孩子做了一件事情希望得到关注时,不耐烦的家长却匆匆回复一句“好好好”,敷衍了事。这些“扫兴”的父母,常常习惯忽略孩子想要得到夸奖或安慰的心理。在心理专家看来,其本质是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缺乏对孩子的共情。本是亲子互动的好时机,让很多教育理念、维观念停留在过去的家长,一味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指导孩子当下的成长,不善于倾听,却热衷评判,更有甚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义孩子的喜好难免导致双方产生摩擦与冲突。
父母自己做不到,却过度控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也许,“扫兴”的父母原本也不想这样。他们受制于自己的经历和环境,但却没有去纠正原本就有问题的教育方式,以至于把这种创伤和痛苦在家里继续传递。
在他们成长的年代里,个人欲望被压制,害怕展现自己的情绪,所受到的教育也往往强调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而成人后的他们,又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因此,他们会将自己未达成的成就或者未实现的目标强加给孩子,并希望在自己的培养下,孩子们能交出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但选择却忽略了孩子与他人之间平等的情感表达。亲子间的鸿沟也就越拉越大。
想要做“不扫兴的父母”,可以参考这4点
有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有的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这种双向辜负式的亲子关系,充斥着伤痛、无奈与隔阂。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或许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走出自我,平静、平等地去看待这段亲子关系,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让双方从“双向辜负”走向“双向奔赴”。
那么,怎样做不“扫兴的父母”?心理专家建议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变:
尊重和理解
这是成为“不扫兴家长”的第一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家长们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深度理解孩子的世界,通过激发孩子的分享欲,建立友好的沟通机会,更有效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责任
家长要学会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选择和决策,学习承担行为带来的责任和后果。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于严厉或情绪化。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在平静的环境下反思和学习,也有助于家长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处理问题。
学会积极回应孩子
每一次的积极回应,都能让孩子得到情绪价值,富足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孩子的任何尝试和探索,都要给予积极反馈。即使犯了错,家长也要先表达理解,再引导他们从中学习和成长,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这一条是成为“不扫兴家长”的保证。家长在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用恰到好处的赞扬激励,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对孩子在意的小事多些耐心,亲情才能在理解与沟通中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或许,这才是“电子父母”想要传递的初心:“感受到幸福,发现幸福,并好好迎接生活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