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港湾;反之,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创伤。
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为主题,呼唤全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那么,家长该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呢?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三疗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彭新贤,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品学兼优的女孩却认为“活着没意思”
14岁的刘晓敏(化名)每次考试都能够名列前茅。她漂亮温柔,在学校人缘也很好,是同学和老师都交口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刘晓敏的妈妈却非常困扰,看似优秀的女儿却对人生的态度非常消极。刘晓敏常常说:“活着没什么意义”“不想长大”“每天都觉得心累”这样的话,甚至出现了睡眠问题。经过初步诊断发现,刘晓敏有很强的抑郁情绪。
品学兼优的女孩,到底怎么了?
原来刘晓敏的妈妈年轻时很优秀,但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对刘晓敏的要求很高,只要成绩不理想就会唉声叹气,常常用“差一分差一千人”教育女儿,让她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和爱好,把女儿培养成了如今优秀的模样。
刘晓敏对妈妈的要求一直都能够完美达到,但自己却出现了心理问题。她的妈妈疑惑地问:“希望女儿有个光明的未来,我错了吗?”
正确地爱孩子,让他们获得自我认同
妈妈对女儿的爱当然没有错,但这种爱却没有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彭新贤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里能够得到足够的理解、陪伴与支持允许,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和被需要的人,追求人生目标也会更有动力。但是,如果孩子在家庭里没有感受到温暖,他们在追求成长方向的时候会变得胆怯,觉得自己不重要和不被人喜爱,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会缺失,终生都在追求别人和社会的认同。
像刘晓敏这样的孩子,从妈妈身上得到的只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她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变成为了讨好和取悦妈妈而活的人。做的事情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会感觉特别的累,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
远离功利化的教育,不要过多的压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给予他们做正确的心理引导呢?彭新贤表示,实际上,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只会让他们努力,采取只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好坏的方式,进行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和单一的评价系统,对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再加上很多家长都喜欢把一些“高考标语”传递给孩子,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为孩子打造出一种身边的人都是竞争对手的教育理念,这会让孩子感到特别孤独,和同学相处时也只会关注竞争的方面,难以结下深厚的友情。
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像刘晓敏那样的心理问题。
给孩子正确的交友观念
彭新贤介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交友方面也有很大的功利性,不少孩子到医院里都会说,妈妈只让他们和学习好的孩子交往,一旦和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就会被批评“不务正业”。其实这是非常功利化的举动,作为家长,不要控制和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不要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包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
作为家长,在物质基础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应该更多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临床中很多患者都会提到,父母在面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时,对艺术类几乎都会嗤之以鼻,而是让他们学电子、化学等更实用的技术。但其实青少年在生理需求以外,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导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去掉功利性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他们自我价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