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你究竟在担忧什么?
每年的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旨在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其核心内容是:关爱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关注心理健康与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小编与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交流后发现,一部分大学生高喊“躺平”,实际上却被焦虑困扰。那么,经过高考淬炼的莘莘学子,为何在“象牙塔”中的心理情绪比以前更紧张了呢?针对这种情况,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专家这样说。
身份的转变令压力接踵而来
心理专家表示,大学生出现焦虑情绪,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学业压力:在大学中,专业课程难度大、数量多,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学生们往往需要加倍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和考核。这些都有可能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产生。
就业压力: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是他们在应聘竞争时优势不足,因此,很多大学生在频频遭遇应聘失败后往往会深陷不安,引发焦虑。
人际关系迷茫:大学既是学校,也是“小社会”。在这里,大学生会结识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室友关系、社团成员关系等心理困扰。此外,校园恋爱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有时情感问题处理方式不当,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自我贬低,引发恋爱焦虑。
过于追求完美:一些大学生比较看重个人的生活质量。他们容易过度追求完美,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校园文体活动中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称赞。因此,往往过于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牺牲大量休息时间进行训练。一旦在活动中没有展现出训练成果,便会感到沮丧,引发焦虑。
长期焦虑要不得,会引发多种疾病
造成失眠:长期处于焦虑的人因自身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出现入睡困难、易醒、睡眠时间短等失眠症状。
降低身体免疫机能:精神心理因素虽然不能直接致癌,但却会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率。
伴发躯体不适症状:长期处于焦虑的人还会伴随着身体的不适反应,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症状。
找准自我定位才能让生活变轻松
找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学会找准自我定位,不要事事追求完美,从而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确定奋斗目标:不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尽早为自己制定奋斗目标,可有效提高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压力。
提升综合能力:为了缓解就业时的压力,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学会放松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可通过体育锻炼、规律生活、读书、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方式让自己的神经松弛下来。
心理专家提醒,如果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建议到专科医院就诊治疗。
丹麦心理学家克尔凯戈尔曾提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既然焦虑不可避免,何不坦然应对。针对焦虑产生,大学生不妨做好充分准备,从而直面这种情绪,用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重回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