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在线 | 警惕“药驾”,开车前,这些药可不能吃啊!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但同样可以带来危险驾驶隐患的“药驾”你了解吗?事实上“药驾”所酿成的后果和危害堪比酒驾和醉驾,那么到底哪些药物会导致“药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药驾”?
在药物影响下驾驶,简称“药驾”。会对驾驶人员造成嗜睡、晕眩、辨色困难、视力模糊、定向力障碍、幻觉等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公共交通安全[1]。
哪些药物可能引起“药驾”?
▶ 镇静催眠药:长效的“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往往有明显的“宿醉现象”,即头天晚上服药,第2天起床后仍然有没睡醒的感觉,出现困倦、嗜睡、乏力、头晕、站立不稳、反应性下降等症状。如果头天晚上服用了这类药物,第2天应该避免驾车。中效或短效的劳拉西泮、咪哒唑仑等药物对服用者的视觉、听觉、注意力、紧急制动、反应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即使是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等新型催眠药,也极易导致服用者心理运动能力和神经心理能力测试成绩的下降,故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2]。
▶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服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晕、视力模糊、眼球震颤、复视等,特别是在起始治疗或剂量调整时,老年人比较敏感。
▶ 抗过敏药物:常见的有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这些药都有嗜睡的不良反应,可诱发不同程度的头晕、眩晕、倦怠、注意力分散和反应迟钝等。即使非传统抗过敏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少部分患者服用后也会出现上述嗜睡的不良反应。
▶ 胃肠解痉药: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和颠茄片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头晕、眼花、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注意力分散等。
▶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存在一定的嗜睡作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头晕、眩晕、眼花、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乏力、思睡、倦怠、注意力分散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服用这类药物期间应该避免驾驶。
▶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可能损害服用者的驾驶能力,使抑郁症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此外,曲唑酮、米氮平、米安色林等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乏力、头昏,服药后不适宜驾驶。
▶ 镇咳药:常见的镇咳药如喷托维林、苯丙哌林及右美沙芬等,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嗜睡及乏力等不良反应,影响驾驶安全。
▶ 抗感冒药:在绝大多数的复方感冒药中,既有抗过敏成分(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对抗感冒时的流鼻涕、打喷嚏症状,也含有镇咳药(如右美沙芬)。这两类药物都有很强的嗜睡作用。部分感冒药中还含有金刚烷胺,可导致眩晕、幻觉、精神错乱等不良反应,服药后应该避免开车。
▶ 抗溃疡药: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可引起幻觉、嗜睡、精神障碍,多发生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如何避免“药驾”?
▶ 就诊时应主动表明身份:告知“我是司机”或“我开车上班”,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 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是“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复方药物含有上述可能引起“药驾”成分的也可能导致“药驾”,服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说明书中“注意事项”中会有提示。
▶ 不可超剂量用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用药剂量不当、重复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因此,尽量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物。
▶ 患者的误区:大多数人认为,一些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用品等对驾驶没有什么影响,其实,中药的某些成分也会对驾驶者的安全产生影响。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这些药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后立即开车,容易被误会成“酒驾”。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用药需谨慎,“药驾”驶不得。如果服药后开车应时刻注意自身状况,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停车休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