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就医真是“病”没好吗?也可能是得了这种心理疾病
当身体出现不适感时,大多数人往往会担心健康出现了问题,会立即选择就医。但有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上不舒服,尽管做了全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不适感也没有减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40岁男子“患病”频繁就医
近两年来,40岁的吴荣朋(化名)总觉得心前区不适、难受、心慌,担心自己心脏有问题,在当地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后,结果显示未见异常。看到报告单后,他越发觉得自己心脏难受,也听说有的心脏病平时检查没有问题,一旦发病就很危险,所以总是担心,但凡有点胸闷或心脏不舒服就去医院就诊,甚至一个月去两三次,这样频繁就诊,医生都认识他了。就这样,吴荣朋逐渐出现心烦、焦虑,近一段时间都无法正常工作。
原来是躯体形式障碍在作怪
家人见吴荣朋整天“没病瞎折腾”,很担忧。给他做检查的医生建议他到心理科就诊。于是,他走进了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四疗区(老年心理病房、心身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丁秀君的诊室。丁秀君耐心询问了吴荣朋的情况,为他进行了相关检查,并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建议他住院系统治疗。经过20多天的治疗,吴荣朋感觉自己变化很大,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身体不舒服,竟然是躯体形式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在作怪。吴荣朋说:“我每天都期盼着出院,早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归家庭。”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据丁秀君介绍,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会出现各种疼痛,胃肠道不适,如头痛、背痛、腹胀、腹泻、心慌、头晕等其它症状。据了解,躯体形式障碍起病于成年,发病多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发病前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等方面的一些障碍,最典型的是这类患者持久相信或担心是躯体疾病,不相信医院检查结果和医生的无病解释。
早发现、早治疗,切勿被“情绪”支配
丁秀君表示,治疗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和诉求,对他们的“不适”表示同情和理解。在出现身体不适后,应做彻底的医学评估和适当的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给予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将治疗方案、治疗经过、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详细说明,争取患者对治疗的配合,解除或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
最后,丁秀君还想跟患者家属们强调几句,虽然查不出躯体疾病,但患者的不适感是真实的,甚至比躯体疾病患者的不适感更强烈和持久,这种感受是非常痛苦的,并不是“装病”。因此,家属要理解及肯定患者的不适感,多倾听、少争辩、少说教,家人的支持是患者获得康复的重要力量!如果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家属要考虑到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性,一定要走进专科医院,做到及早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尽早摆脱痛苦,不要成为被“情绪”支配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