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影”缠身?这种“假”想出来的“真”病是怎么回事?
在精神科临床中,医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表现各异而又令人困惑的病例:患者突发抽搐、瘫痪或意识丧失、“不省人事”,但全面医学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这种看似“无中生有”的病症,并非患者在“装病”,很可能是癔症在作祟。
这是一种由生理与心理机制共同作用下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而雅蔚(化名)的家人,也正因她无法自控的胡言乱语和怪异举止,不得不将她送到精神科门诊。
惊恐爆发警报
重压之下竟是病症失控信号!
某日凌晨五点,雅蔚的哥哥被一通电话瞬间惊醒:“哥,到处都是鬼!有人追我!”随后,微信家庭群里也接连跳出“被鬼缠上了”的惊恐信息。当姑姑在单位附近找到她时,惊恐万分的雅蔚突然冲向马路,甚至在家人试图送医时发生激烈的反抗。最终,在警察和120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雅蔚被紧急送往长春市第六医院。
回溯病史,这次发作早有端倪。一周前,雅蔚因工作关系紧张叠加母亲突发疾病的双重压力,骤然崩溃。她反复追问:“能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让同事首先察觉到异常。在打给姑姑的电话里也不断确认:“爱不爱我?”尽管言语杂乱、偶有焦虑情绪出现,雅蔚尚能正常完成工作。但病情在其送医的当日急剧恶化,强烈的被害感和“见鬼”的幻觉,迫使家属对其强制就医。
多管齐下
身心同治助她回归正常生活
入院后,经详细检查(头部CT、胸片、理化检验等),医生排除了患者发生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异常的可能。结合患者情绪诱因(职场人际关系与母亲突发疾病的重压)与症状特点(急性起病、鬼神附体感的解离症状),最终确诊为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迫使其精神崩溃,身体的“失控”则是患者潜意识逃避痛苦的应激反应。
找到确切病因后,医生针对雅蔚的病情制定了综合性治疗方案:先用药物快速稳定情绪、控制症状;待其病情稳定后,辅以经颅磁刺激、脑反射治疗等物理治疗,调节神经功能;同时,针对患者易受暗示、富于幻想的特质,采用暗示疗法,加以积极、正向引导消除恐惧,并鼓励其参与文体活动,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系统治疗半个月后,雅蔚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回家,被父母接回身边照料。她坚持服药、状态平稳,偶尔感到工作或人际关系压力过大时,会主动向医院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如今的她,在逐渐变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认识典型症状
身体发出的“心理求救信号”
精神科医生表示,当患者面对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或内心冲突时,就会启动这种“非常规保护”机制,即通过癔症“释放”内心痛苦。它在临床上有两种典型症状表现:
解离症状
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罕见的身份转换,仿佛“灵魂迷路”一样,通常会呈现出宗教背景下“鬼神附身”的恍惚状态。
转换性症状
由内心痛苦转化为身体上的问题,如突发性瘫痪、感觉异常(如失明、皮肤感觉缺失)、失语失音、短暂意识丧失及受暗示影响的抽搐发作。这些不符合生理规律的症状,其本质是心理痛苦的躯体化表现。
如何辨别与其症状相似的病症
关键看三点
有人说,“癔症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这说明癔症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需要注意的是,癔症的各种症状,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相似,但在通过详尽体检严格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的病因后,可以通过以下三点进行鉴别:
> 癔症患者不会出现休克、口吐白沫、咬断舌头等现象,且癔症发作时,当事人不会完全失去意识,他们的眼球会跟随光线和刺激转动。
> 癔症患者可以接受“语言暗示”和“催眠”,而对癫痫等精神病患者施行语言暗示和催眠则无效。
> 与精神分裂症这种重性疾病进行区分时:主要看病程与症状特质。
病程上:癔症起病更急骤,常在数日或一周内被察觉;精神分裂症则至少持续一个月。
症状特质:癔症患者如有幻觉、妄想,其内容多与迷信、宗教信仰以及应激事件相关,缓解后社会功能良好;精神分裂症症状更持久,社会功能损害明显。
温馨提示
癔症治疗需要多方协作,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需求,避免指责,通过科学干预重建心理平衡,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
若患者癔症发作时,出现了亲属无法应对的情况,请及时前往专业医院就医,以避免不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易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给患者后续治疗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