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名演员自述患病抗争,看双相情感障碍的破局之道
“我这个病的全称叫双相情感障碍,这在精神科里是比较严重的。”
当年凭借《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机灵的“三德子”红极一时的赵亮,再次现身在镜头前,已没了往日积极向上的笑容,也罕见地提起了过去7年深陷重度抑郁的日子。
“每天早上,我的大儿子端着这么大一碗粥,上学前走到我的房间,‘爸爸喝了吧’,我每天就靠那碗粥”;
“小儿子拿一颗糖,‘爸爸吃了吧’,老婆拿一块饼……就这么过来的”。
面对记者“如何从‘深渊’中爬出来”的提问,赵亮一边述说一边眼泛泪光。同时他也庆幸,全靠家人的温情相伴,才将他重新拉回现实生活。
双相情感障碍
被误解的“隐秘战场”
这类患者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独特“情绪天气”——时而如烈焰般炽热、时而似寒冰般刺骨的情感波动,像失控的过山车一样,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正常生活。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多巴胺)、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如压力、创伤)的综合作用,因此不能将这类患者简单地视为“性格缺陷”。
当他们躁狂如“火”时(躁狂期):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思维飞速运转,语速加快,精力充沛到甚至不需要太多睡眠,花钱大手大脚,情绪极易激动。
当他们抑郁成“冰”时(抑郁期):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睡眠紊乱,食欲下降,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医学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而当他们处于混合发作期时(即同时经历躁狂与抑郁),这种矛盾状态让其自杀风险更呈指数级上升 。
与赵亮同样患此病症的湖南卫视主持人齐思钧,也曾公开分享了自己的抗争经历:2022年确诊,在接受一年的药物治疗、两年半的心理咨询后,2024年实现病情稳定。逐渐走出阴霾后,齐思钧坦言:“双相不是软弱,不是性格缺陷,而是需要治疗的疾病”。
打破迷思
撕掉“天才病”的浪漫标签
梵高、丘吉尔等一众名人的“双相传说”,让这种疾病被浪漫化为“创造力的源泉”,但齐思钧、赵亮的经历则揭露了更残酷的现实。
光环陷阱
轻躁狂期的灵感爆发仅是表象,多数患者因情绪失控陷入失业、经济危机甚至自残的境遇。
污名化之痛
长期以来,认知局限制约着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理解。齐思钧自爆,他曾因病情反复(如情绪低落、精力不足)导致社会功能受损,而被质疑“不够专业”,直到公开经历后,才收到广泛的理解和“健康比成功更重要”的暖心留言 。
近年间,随着患病公众人物的相继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疾病去神秘化,同时也在为双相情感障碍消解污名。而他们的抗争经历,也为大家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关键:科学的治疗、家人的非评判性陪伴和社会的合理支持,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重归正常生活的破局之道。
身边亲友如果患病
我们该如何提供帮助?
若是身处风暴中的患者:
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重建认知模式外,还可以:
■ 接纳与记录:每日填写心境表格,识别如“熬夜诱发躁狂”等触发因素,利用手机App追踪情绪周期。
■ 构建支持网络:像齐思钧的家人通过家庭治疗学会“陪伴不评判”,在他躁狂时避免争论,抑郁时默默递上一杯温水,学会与他“并肩作战”,慢慢调整失衡的大脑情绪调节系统。
若是患者的亲友:
■ 危机干预:若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立即联系专业机构。
■ 拒绝“正能量绑架”:少说“振作点”,多问“需要我陪你去做什么吗?”以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他们才能从中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善意,从而更有信心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