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医院 | 张利群:以爱之名,守护精神家园
转眼间,我已在长春市第六医院工作了二十五年。初入六院时,双十年华,我怀揣着对护理的憧憬和热爱,如同一颗稚嫩的种子,渴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那些与六院共同度过的日子,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初心与成长:我与六院的共同记忆
记得那是1999年的夏天,第一天到医院报到时,眼前的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医院那座三层小楼,静静地掩映在翠绿之中,一眼望去,仿佛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卷,在我的视线中缓缓展开。
参加工作前,我甚至不知道长春还有精神类专科医院。如今,医院从当初的300多张床位,到搬迁新址的700多张床位,它见证了长春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的小护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护士长的蜕变。
▲2010年,在“5·12”国际护士节表彰会上进行才艺展示
这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受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疾病的折磨,与家人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患者,我时常感受到一种责任与使命,那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去帮助他们找回生活的希望。
有些患者没等到开饭就饿了,我就想着给他们带点吃的吧,渐渐地就养成了从家里带衣物、食品、水、日用品送给患者的习惯,我的更衣箱更是摇身一变,成了患者们的“百宝箱”,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燃眉之急,也给患者带来了一份温暖和喜悦。
▲护士长的储物柜,患者的“百宝箱”
守护与温暖:精神科护理的艰辛与收获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不仅仅是医学护理,甚至要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至今都记得我负责的第一个患者,那是个需要一级护理的患者,住院后几天不吃也不喝,总是光着脚站在地上,对着眼前的饭菜泪流满面,嘴里还不时地叨咕着什么。我担心她这样会熬坏了身子,就端起饭碗,耐心地劝她吃饭,可她就是不听,瞪着一双充血的眼睛,像见到仇人一样。
▲为患者修剪指甲,细致入微地关怀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我哄她劝她,她却说饭里下毒了。我只能先吃一口给她看,证明饭菜是没问题的,然后试着把碗递给她。不料她却突然猛地夺过饭碗,“叭”地一下扣在了我的身上,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像个“小炮弹”一样冲向我,对我拳打脚踢、撕扯头发,甚至狠狠地咬住胳膊。当同事把我解救出来时,已是血肉模糊一片,疼痛加上委屈顿时袭来,泪水弥漫了眼眶。但我在处理完伤口后依旧轻声安抚患者,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相处和悉心护理,我们相互了解,她也感受到了我的善意,开始信任我、依赖我,逐渐能够正常饮食和与人交流。
荣誉与责任:一位护士长的成长与传承
随着业务能力和自身能力的逐渐提升,我的身份也从一名护士转变成一名护士长,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位的晋升,更是责任与使命的加重。
▲2011年,代理精神科四疗区护士长
对于带领新护士,我想要延续老一辈护士无私奉献、细致入微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感,确保这份职业精神能够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工作中,我还注重提升护理团队的整体水平,从业务学习到新技术掌握,每一步都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
日常护理方面,我引入了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如八段锦、穴位按摩等,不仅丰富了护理手段,也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在社会公益方面,我还带领科室的护理团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健康宣教等惠民活动。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到“党员双报到”“认领微心愿”等服务群众工作中。
▲2010年,被长春市总工会授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
参加工作以来,是六院为我提供了成长的广阔舞台,是六院见证了我每一步的荣耀与蜕变。我先后荣获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十大感人护士、长春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标兵个人、长春市五一巾帼标兵、长春市巾帼岗位标兵、长春市卫生先锋奖、长春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护士、长春市优秀护理管理者、长春市高技能职工等多项荣誉。
荣誉背后,是我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的结果,更离不开医院和同事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我深知,作为护士长,不仅要关心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每一位护士的成长与幸福。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乐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每月带领疗区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爱与希望:我与六院共度的日子
岁月流转,成就感与幸福铭记心间。在临床护理工作,以及领导和前辈的帮助下,我逐渐走向成熟,独当一面。
▲2024年,参加医院“5·12”国际护士节户外拓展活动
身为精神科护士,我见证了一个个患者从患病到康复的奇迹,家属从忧虑到喜悦的转变。每次收到他们赠予的锦旗与感谢信,都给予我无尽的安慰与自豪。我深知,我所做的是拯救生命,重塑家庭的幸福。
精神科护理之路虽重且艰,但我将始终坚守初心,做一名有温度的精神科护士,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技术的精湛,致力于传递温暖与关怀。在挑战中寻觅使命,于细微处彰显人文情怀,让每一份护理都充满爱的温度。
正如丁玲所言:“爱在左,同情在右”,我始终用爱与同情,为患者铺就一条花香弥漫的生命之路,让他们的康复之旅不再艰难,即使泪水滑落,也充满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