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医院 | 王双:从懵懂到坚定,我与六院共成长
当我回首过往,心中总是充满感慨与自豪。我为能够成为长春市第六医院的一员感到骄傲和幸福。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今年,既是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也是医院建院46周年的日子。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职工,希望通过我的视角,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六院。
第一天到医院工作时,满脑子想的都是“离开”
36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满怀青春的激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承载着人生的梦想,走进了长春市第六医院的大门,即将开启“充满挑战”的职业生涯……记得来六院报到时,是一位老同志接待的我,先把我带向宿舍。一路上,看到的是只有3层高的住院楼和门诊行政小二楼。绕过住院楼,一溜破烂不堪的小平房映入眼帘,房前的院子里杂草丛生,道路坑洼不平,我的宿舍就隐藏在一溜小平房之中。
▲1988年秋,拍摄于老院门诊楼前,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年的医院住宿生
推门进屋,慢慢适应了昏暗的房间,只见宿舍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几张旧床,非常简陋,没有上下水,没有卫生间。绝望,绝望到了极点!放下行李后,老同志又把我带到了办公室,就在那个小二楼。不出所料,4张破旧褪色的木桌,挤在狭小的办公室内……霎时,我的心都要碎了,青春的梦想就此破灭。一颗不安分的心从此滋生,我要离开这里,离开,离开!
▲1988年秋,刚刚参加工作,拍摄于老院院办
医院一点一点地变好,心也渐渐“安分”了
就这样,我在院办成为了一名小职员,整天忙忙碌碌的,干些零碎的工作。心里想的却是,这哪是我科班毕业生该干的啊。我就这样默默地承受着,几年过去了,机会终于来了,我可以干自己的专业了。
▲1989年,作为青年代表参加长春市卫生局联欢会时合影留念
那段日子,我干劲十足。在工作之余,我发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为了有朝一日离开这里,去新的单位大展宏图。不久,我终于迎来了全国统考职称的机会,这个考试比国考还要难,通过率仅有3%。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居然取得了省里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1年,一场冬雪后拍摄于医院院内
与此同时,我们的医院也在悄悄地“努力”着,渐渐地变得更好了。医院住院部从三层变成四层,院内的环境整洁多了,路也变得平坦了。找我做科研、论文统计分析的人多了,门诊就医的人多了,亲戚朋友托我看病的也多了。
▲1999年,医院工会组织职工到吉林市松花湖春游时合影留念
直到这时,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我们的医院有知名度了,我也有存在感了,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了。自此,原本躁动的心,总算安分下来了。
▲2001年建党80周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净月培训学习合影留念
在几代六院人的努力下,医院按下发展“快进”键
2012年,医院迁至现在的位置,崭新的医院大楼拔地而起。病房宽敞明亮,被褥及休养服焕然一新。住院人数增加了,病床增加了,病房增加了,多元化的门诊就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医院硬件不断壮大的同时,软件上也不断创新,建设起了网络化管理,简化了就医流程,增加了服务窗口,大大地缩短了候诊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患者。
▲2012年,医院喜迁新址
看窗外,宽敞的院区,如街心公园。这里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是患者稳定情绪和舒缓压力的好地方,是患者抚慰心灵和疗愈身心的乐土,也是患者康复疗养和恢复功能的精神家园。这一切不仅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更舒适更美观的就医环境,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年,医院在变,医务人员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医护人员那颗初心,就是对病人的负责和关爱。
▲如今,绿树如茵的“馨苑”花园
时光荏苒,世事更迭,六院始终“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多年来,六院始终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并获得了很多殊荣,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科医院。医院一步一步的成长,一点一点的壮大,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那颗安分的心又澎湃起来了。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是六院给予了我成功和喜悦,是六院包容了我的懵懂和无知,是六院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是六院给我的发展构筑了广阔舞台。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交响乐,我在六院的这些年,就应该是这部交响乐中最华彩乐章。我把青春和汗水奉献了我的六院,我的六院也给了我最好的回报。六院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六院的发展。
▲我一直专于注自己热爱的统计工作中
时间飞逝,白驹过隙,眨眼间,新中国已走过75个春秋,六院也迎来了46个寒来暑往。36年前的我,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新职工变成了即将退休的老职工。祖国的辉煌,六院的腾飞,我梦想的实现,无不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险阻。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豪情满怀。医院的今天,是一代一代人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的结果。路漫漫勇立潮头,风浩浩直挂云帆。作为医院的一员,我深信,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我们共同谱写六院未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