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高考生,请接收这份减压手册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式进入倒计时,作为人生的重要大考之一,压力也形影不离。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部分考生在原有焦虑的同时,新添了疫情恐慌。针对这样的情况,长春市第六医院精神科一疗区主任陈明整理了一份减压手册,为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做好卫生防护:健康的身体是参加学业长跑的基础。目前疫情还未完全消散,高考生们需要服从学校的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做好防护。
注意劳逸结合:现在距离高考仅有1月余,目前学习效果并非与时间成正比,相比之下劳逸结合显得非常重要,持续背书、刷题、考试会让考生变得更为紧张、焦虑,考生可以给自己1-2周的时间适应新的作息,尽量保证作息规律,在此基础上,穿插些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比如聊天、发呆、闭目养神、运动、听音乐等。
允许适度焦虑:高考在即,焦虑是考生最常见的情绪。焦虑时,考生会觉得心里不舒服、难受,可能还会伴有心跳加快、易出汗、肌肉紧张等身体反应。实际上,这些身体反应是在调动我们的身体资源,激发我们做出更有力的行动来应对焦虑。心理学研究发现,无焦虑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并非最高,反而是适度焦虑时的学习效率最佳,且如果学习任务越难,“适度”的强度也要偏高,所以,当觉察到自己有焦虑情绪时,不要急着摆脱它,通常属于适度焦虑,无需太多关注,继续按照你的节奏迎考即可。
核实事实与否:围绕高考,考生头脑里常会浮现一些消极的想法或画面,比如觉得自己很笨、比别人差,担心高考期间生病,考试时会紧张影响自己发挥,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等等。对于这些想法,我们需要去核对它们是否是事实。其实这些担心大多是实际上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并非是事实。面对这样的想法,我们可以试着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想法与担心,并不是事实。然后尝试将它们当作在马路上行走时,从身边经过的车,转头看它们一眼,然后继续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前进就可以了。
关注此时此刻:在迎考期间,我们的注意力有时候会停留在对过去的懊悔与对将来的担心中,尤其今年停课时间长,很多地区还出现了复课-放假-复课的情况,因此个别学生会出现“后悔自己以前没认真学习,现在要补的知识太多”、“ 担心考不好,进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等想法,如果长时间将注意力停留在这些上,就会失去对当下的掌控。过去和未来都是没法控制的,唯一可以把握的是现在,所以,从现在开始,当发现注意力不在当下时,要提醒自己关注可以把握的现在。如果觉得调整注意力较困难,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用五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去观察与感受身处的环境,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比如,试着去体会吸气、呼气时的感觉,去感受周围的环境等。另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即刻行动来聚焦当下。即刻行动是指立刻行动去做一件事情,并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时的感受。比如,试着原地跳跃,去感受跳跃时身体的感觉。
积累正向情绪:如果你近来经常感受到诸多负性情绪,那么你可以试着使用这个方法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正向情绪。首先,你需要花些时间列出属于你自己的正向情绪活动清单,即列出从事哪些活动,你会感受到正向情绪。例如慢跑、散步、听音乐、阅读、美食、发呆、写日记、泡澡等。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每天至少完成清单中的一个活动。
表达合理需求:高考并非考生自己的事情,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都是迎考路途中的陪考者。陪考者有时很难意识到考生的需求,难免有相处过程中沟通不畅的时候,比如,当考生正在听着喜欢的音乐小憩时,家人“努力学习”的思想教育可能会引发考生的反感,这时候考生要及时与陪考者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的要求,陪考者要理解考生的心理需求,允许考生拒绝不想要的东西,在合理范围内达成所愿,去获得他们自己想要的。
寻求专家帮助:如果考生经常觉得心理不舒服、难受(如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且这种不舒服持续时间较长(如半个月甚至更长)、自身状态低迷,难以自我调整,还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学不进去、失眠),且无力应对时,请一定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适时地寻求专业帮助并非是丢脸、无能的表现。相比较“压抑”、“逃避”、“强撑”、“自暴自弃”而言,“寻求帮助”是一个值得一试的积极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