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困,却难于入睡?倒班族请关注你的睡眠节律
杜女士:我经常需要值夜班,长期凌晨3点后才能入睡,白天没精神的时候,只能靠补觉来维持精力。两个月前虽调整为白班,但生物钟始终无法调整过来,仍需凌晨3点才能睡着,若不设置闹钟睡到中午才能醒,即使定了闹钟强行起床,也精神萎靡,无法正常工作。我该如何改善?
医生:您可能存在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很多从事倒班职业的工作者身上,因工作节律失常后会出现了睡眠障碍。
接下来,就让吉林省精神心理诊疗中心主任张延赤带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
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是一类由于人体内部生物钟(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要求的睡眠-觉醒周期不匹配,而导致的睡眠障碍。
根据生物钟偏移的方向和表现,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延迟睡眠时相型(DSWPD)
核心特征:入睡时间和觉醒时间显著延迟(如凌晨3点后入睡,上午10点后醒来),且难以提前睡眠时间。
常见人群:青少年及年轻人多见,可能与青春期生物钟自然延迟、长期熬夜习惯有关。
提前睡眠时相型(ASWPD)
核心特征:入睡时间过早(如晚上7-8点),觉醒时间过早(如凌晨3-4点),无法维持正常社会活动所需的睡眠时长。
常见人群:老年人或有家族遗传性倾向者。
不规则睡眠-觉醒节律型(ISWRD)
核心特征:睡眠和觉醒周期紊乱,无固定的入睡和醒来时间,全天频繁小睡,总睡眠时间碎片化。
常见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痴呆、脑损伤)、老年人或长期缺乏环境时间线索者。
非24小时睡眠-觉醒型(N24SWD)
核心特征:生物钟周期长于24小时,导致入睡和觉醒时间每天逐渐推迟,类似“慢性时差反应”。
常见人群:完全失明者(因无法感知光线调节生物钟),少数健康人也可能出现。
倒班工作型
核心特征:因工作需要(如夜班、轮班)导致生物钟与工作时间冲突,表现为工作时嗜睡、休息时失眠。
常见人群:医护人员、制造业工人、客服等需要轮班工作者。
时差障碍(JLD)
核心特征:飞行后的1-2天内存在相关日间功能受损,全身不适或是躯体症状(例如,胃肠道紊乱)。
常见人群:所有年龄、性别及种族均可发生,年轻人较老人容易发生。
倒班工作者如何调整作息才能睡得更健康?
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对昼夜节律的适应情况有所不同,想要短期内很快适应昼夜节律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倒班工作者来说,其睡眠的调整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着重于改善日间睡眠,尽量让睡眠债攒得没那么多,然后解决夜班期间残留的嗜睡或功能受损,通过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手段进行改善。
改善日间睡眠,可使用以下办法,恢复正常睡眠节奏:
1.制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白天睡眠环境的凉爽、黑暗、安静,对重新调整白天节律的夜班工作者启动睡眠很重要,可以:
◆ 卧室安装深色的遮光窗帘;
◆ 日间睡眠戴上眼罩;
◆ 播放白噪音对抗外界的嘈杂。
2.制定个性化作息表,保证睡眠规律
◆ 为了在弥补睡眠债和维持正常作息之间达到平衡,夜班工作人员应制定并遵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以促进昼夜节律的稳定;
◆ 可将日间睡眠分成两块,一块为3–4小时的固定睡眠时间,另一块则按实际情况分配,保证睡眠总时长达到7–8小时即可。
3.尝试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
◆ 更多关注于合理安排睡眠时间,而不是限制睡眠;
◆ 有条件的话定时暴露在阳光或人造强光下。
4.光照
光照被认为是强有力的“调时器”,通过光照可以抑制褪黑素的释放,强化生物节律。建议:
◆ 结束工作后佩戴太阳镜,以减少光线刺激;
◆ 睡眠时减少光照,尤其是卧室环境应保持黑暗;
◆ 夜班工作开始前接受强光照可强化工作者的生物钟,从而延长次日早晨的睡眠时间。
改善夜班嗜睡,可使用这些办法,保持工作状态:
1.饮用咖啡
◆ 夜班前半段饮用咖啡既可以提神,又不会影响日间睡眠;
◆ 一次性饮用咖啡比分次饮用提神效果更好;
◆ 饮用咖啡结合小睡,能够保持更好的值班状态。
2.适度小睡
在夜班前或夜班后期小睡可以改善工作状态,但每次的时间应保持在10-20分钟,总体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3.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褪黑素、镇静催眠类药物或是促醒剂
主要用于提高夜间工作者的警觉性和减少上班时的过度思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