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会痴呆?这种“英年早呆”患者,最年轻不到40岁……
戴着眼镜找眼镜、总记不清钥匙放在哪儿……日常类似于“马什么梅”的行为,在这届年轻人身上,简直多到数不胜数。年纪不大记性却很差,很多人为此常自嘲得了青年痴呆,是个“金鱼脑袋”。
其实,就大多数年轻人丢三落四、精神恍惚、经常找不到东西的现象而言,只算得上单纯的健忘或是记性差,没必要过度担心。而许多年轻人所谓的“金鱼脑袋”,也多与熬夜导致的睡眠障碍有关,与认知功能减退的相关性并不大,没有什么必然性联系。
但凡事皆有例外。大家不要总觉得认知障碍和痴呆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就拿近几年大家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来说,约5%的患者会在65岁之前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发病。一年半前,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门诊就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
才40多岁,她却确诊为“早老性痴呆”!
初次见到柏溪(化名),她刚49岁,一身干净朴素的装扮,安静地站在家人身后,眼神中偶尔闪过一丝紧张和无助,但随即陷入一种发呆的状态。据陪伴其前来就医的家人回忆,因调去外地工作,柏溪从开始的紧张、担心,逐渐变得有些焦虑和抑郁,为缓解症状,她便住院进行系统治疗。
病情好转出院后,柏溪却出现了记忆力严重衰退的迹象,变得特别健忘、注意力差,甚至连多年的老邻居都不认识了。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多方打听后,带其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寻求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入院治疗,柏溪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所缓解,但其思维能力还稍显迟缓,记忆力减退的情况也没有改善,偶尔还会出现类似于发呆的状态。为了缓解这一症状,医生在出院前为其开具了改善认知的药物,柏溪的家人也根据医嘱,监督她按时服药。
但柏溪还是经常记不起刚刚发生的事,并伴随出暴躁易怒、情绪极端的状态,难以沟通。家人带她到多家医院进行检查,但都显示脑部没有病变问题。眼见着柏溪病情越来越严重,家人带其再次来到长春市第六医院就诊。医生根据其影像检查结果,发现她的大脑皮层存在脑萎缩现象,综合其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最终确诊柏溪患上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即“早老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终究是不可逆的,一般来说,早发痴呆患者发病时间越早,意味着病情进展速度越快。当前,我们主要通过对症的药物治疗稳定患者情绪,并辅助以读书看报、玩益智游戏等认知训练,维持其脑部活跃。”全程参与柏溪治疗的专家对此解释道。
痴呆,不只威胁老年人
“不要以为老年痴呆离自己很远,就掉以轻心。”专家提醒大家,“早老性痴呆”正悄悄威胁着中青年人的脑健康。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近几年,65岁以下成年人中“早老性痴呆”的发病率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最年轻的患者不足40岁,而这些65岁之前发病的患者,便称为“早老性痴呆”。他们往往伴有家族史,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早老素(PS1)等基因突变造成的。
如何辨别“真性痴呆”与“假性痴呆”?
这里提到的“真性痴呆”,指的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有脑部疾病或损伤导致的进行性认知障碍;而“假性痴呆”,指的是患上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问题后,即使大脑没有病理异常,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日渐迟钝的情况,这些症状表现与早期痴呆非常相似,因此在学术上被称为“假性痴呆”。
抑郁症患者虽可表现出痴呆症候群,但其起病有明确时间,情绪低落在前,而后才觉得记忆力下降,主诉强调自己有病,回答问题常答“不知道”,临床测验并不显示记忆功能缺陷,并且通过系统治疗,痴呆可实现痊愈。
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起病往往说不清具体日期,患者否认有病,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尽管想努力做好智力测验,但成绩普遍较差,且痴呆逐渐加重,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两者并不难鉴别。
当前,阿尔茨海默病虽然缺乏有效治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能够减慢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因而,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处理原则,仍主张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确诊为“早发性痴呆”的患者,不要讳疾忌医,应在正规医院接受长期系统化治疗,提早规划工作生活。同时,患者及亲属可在医生指导下接受遗传学筛查,通过积极防控危险因素,降低痴呆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