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里的冷暴力:无声攻击,远比吵架可怕!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以亲情、友情、爱情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中,有些人难免会因为一些冲动或误会引起争执,意见相悖。为此,有的人会吵架、撕破脸皮,但有的人却不做出任何表现,或漠视、或给予无效回应。
相较于拳脚相向的肢体“热”暴力而言,冷暴力是一种更加隐蔽、微妙的伤害方式,而采取沉默、拒绝沟通的那一类人,就是冷暴力的典型代表。
具有控制力的冷暴力
如果说恶语相向、大动干戈是激烈的“有声争吵”,那么冷暴力就属于精神层面的“无声争吵”。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医生表示,冷暴力作为一种心理暴力,它通过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行为,导致承受方在精神、心理上遭受到侵犯和伤害。
这种暴力形式不同于身体暴力,没有明显的外部伤害,但却能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冷暴力施加者一般从心理、精神和情感方面对受害者采取攻击,并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关系中的主动权,以维护自身的自尊心,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
很多人觉得冷暴力并没有这么可怕,所以常常忽略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冷暴力存在于亲密关系、家庭、工作环境等多种场景中,由于其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很多人难以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或施加这种伤害,以至于许多冷暴力承受方难以割舍这段亲密关系,转而为施加者找理由开脱,并就此陷入内耗的精神创伤之中。
冷暴力的根源,或许来自于原生家庭
有人认为,冷暴力之所以成为亲密关系中比较普遍的情感冲突表现,是因为很多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冲突,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沟通或表达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便选择通过沉默或回避来逃避问题。
医生表示,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沉默效应”,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也能与对方形成反抗,代表的是消极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类人通常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内心又很封闭,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时常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小时候,或许都有过需求得不到回应的经历。儿时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待自己的模式,都成为以后对待别人的模板。当遇到挫折、矛盾时,为了避免冲突,采取的最简单方式就是逃避,不沟通不交流,形成冷暴力。这是在压力源面前采取的一种自保方式,只能靠躲避来缓解。
比吵架可怕的冷暴力,会带来哪些影响?
也许,施加者本身并不知道冷暴力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但不管是出于自我保护还是控制欲,冷暴力还是在悄无声息中对双方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承受方的心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态表现——
自尊心受损:长期被忽视和冷漠对待,会使承受方逐渐怀疑自己的价值,产生自卑心理;
孤独和无助感:由于施加者的情感隔离,承受方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缺乏支持和理解;
焦虑和抑郁:面对持续的冷暴力,承受方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人际关系受损:长时间的冷暴力会影响承受方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对别人产生不信任感,难以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遭遇感情“寒流”,该如何应对冷暴力?
心理医生为大家总结了几种应对冷暴力的方法:
明确表达感受
首先要稳住心态,尽量保持冷静,避免被情绪左右。随后,可以尝试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同时也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指责性语言,引起对方反感。通过沟通,双方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为解决问题找到方向。
关注自身成长,提升自信
把遭遇冷暴力的这段经历看作是一个成长的机会。通过学习新技能、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当自己逐渐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时,曾经不喜欢的环境,就会成为提供平和能量的来源,让人更容易应对外界的挑战。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的冷暴力而否定自己的价值,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只有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幸福,才能给予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建立起稳定的内核。
寻求支持,建立自己可靠的支持网络
遭受冷暴力时,不要独自承受压力,可以寻求家人、朋友、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家人和朋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可以减轻自身的孤立感;心理咨询师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心理分析、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帮助冷暴力承受方处理心理创伤,通过互相交流,缓解压力。
考虑分离
如果冷暴力持续存在,且对方毫无改变的意愿,承受方可以考虑结束这段关系,让自己从这种打压或精神虐待中脱离出来,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