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花式收割老年人,或许这才是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心理
众所周知,消费领域常年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女人>儿童>老人>男人”。虽然男人的消费能力在去年略微有所改变,但银发一族却成为这两年频繁登上社会新闻头条的群体。原因无他,求健康心切的老年人容易在养生保健的路上跑偏,甚至成为近年来虚假保健品的主力军。
“劝也劝不住,劝多了还影响家庭关系……”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被平时省吃俭用,却热衷于购买保健品的爹妈,气到无言以对。
节俭一辈子的老人,为何痴迷于在保健品上一掷千金?长春市第六医院老年心理科医生结合相关知识,为您深入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
老年人为何爱买保健品?不同场景消费心理大不同
老年人在消费时,是理性占大头,还是冲动型消费更多?心理医生表示,在不同的消费场景里,答案可能大相径庭。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不少老人在农贸市场买菜或购买日用品时,总是精打细算、货比三家,转头却在购买保健品和养老设备时,容易频频“上头”,冲动消费。医生对此表示,这是不同消费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
大多数老年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喜欢货比三家,这是银发消费者理性、务实的消费心理体现。这种心理特点让老年人在选购商品时,会对产品的耐用程度、售后服务、价格优惠力度有所期待。
而在另一场景下,理性的老年消费者可能一掷千金,不法商贩就此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设置消费陷阱,而保健品与各类健康用品是最常见的品类。
痴迷保健品的原因
多是销售抓住了这些心理弱点
大家要知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面临较大变化,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死亡,并由此会衍生出对健康的焦虑。当健康消费心理迅速滋长,理性消费就很可能被抛诸脑后。
而保健品销售人员针对老年群体这一行为特点,实际上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更多的是情绪价值。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背后,主要蕴含着两类需求,即健康需求与情感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凭生活经验就能判断出的假保健品,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老年人?心理学医生分析,这可能与部分老年人自身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有关,他们往往会对身体的各种指标症状特别敏感,这时可能会激发想要维护自己健康的动机,并产生购买行为。
通常这类老人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着深深的焦虑,为了用最快的时间去解决尽可能多的健康问题,他们可能更愿意去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正好契合了很多保健品的核心推销卖点。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对于老年人容易迷失于“保健品”的另一个原因,心理医生分析,这或许与老年群体大多处在“空巢期”有关。子女忙碌、社交圈子缩小以及各种躯体不适等因素,会让很多老人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在心理上有更强的社会归属需要。一些不法商贩正是利用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直播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亲切热情的称呼、同龄相同爱好者聚集形成的氛围,让老年人有了情感寄托,并在这种情感慰藉的驱使下放松警惕,轻信商家的宣传和承诺。
此外,心理医生还发现,部分老年人本身有耳根子软、爱贪小便宜的特性,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拉近与老人的距离,以此推销产品。
面对上述问题,心理医生建议老年人从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出发,不要随大流购买一些超过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以外的商品。同时,还鼓励老年人主动拥抱时代的新变化,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让自己拥有必要的社会支持,这样比较容易寻求决策建议,以便作出合理的选择。
子女和晚辈也应多陪伴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日常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这样在老人面对保健品推销时,家庭成员可以及时介入,协助老人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