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emo或许真不是矫情,你可能碰上了“情绪换季”
自古逢秋悲寂寥。伴随着“一场秋雨一场寒”速冻模式的开启,许多人会在这个无尽愁思的季节,感受到一种低落感。
“一到秋天就‘难过’,不要误认为自己真‘矫情’!”精神科专家表示,随着天气的渐凉,有些人的确会因为秋天景色萧瑟而产生凄凉、苦闷之感,甚至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黑洞”,而无法自拔。其实,这一类人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化或无病呻吟,而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症状的表现,它通常在秋冬季发作,春夏季节改善或消失。
入秋就emo?你可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发作
随着秋天的到来,白天变短,光照减少,气温降低,人体内的血清素、褪黑素等神经递质的平衡受到影响,情感障碍逐渐显现。
SAD作为抑郁症一个相对独特的亚型,虽然发生于特定季节(秋冬季),但其症状与一般抑郁症相似,具体表现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SAD患者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组症状——
核心情绪症状(情绪低落、忧郁沉闷);
其他精神心理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工作效率下降、焦虑紧张、易激惹、回避社交);
躯体伴发症状(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精力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发生变化、躯体疼痛)。
症状明显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有些严重的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或行为。
是什么导致了“季节性”情感障碍?
上面曾提到,SAD的发生,可能与气温、光线、日照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长期在室内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或是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性格内向、敏感的女性,常会因为上面种种因素成为SAD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万物萧瑟的情景,与节日前的忙碌、期待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也极可能成为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导火索。
目前SA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学者研究后认为,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生物学因素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人们大脑里的神经递质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改变,比如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褪黑素、色氨酸等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因激素水平失衡而发生紊乱,人们此时也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等状态。
也有学者认为维生素D的失衡与SAD有关。人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已经被证明是季节性的,因为光照的变化,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降低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合成,并导致冬季SAD的发作。
2.生理性因素
有关SAD的研究发现,生理节律的紊乱(即季节性时钟调整)可能会干扰生物钟的正常运行,导致内部时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这可能会对睡眠和情感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3.环境因素
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光照。太阳的辐射强度会随着季节变化有所差异,进入秋冬季节,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都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减少,再加上人体生物钟难以适应这种日照时间变化,其相关异常进一步影响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从而导致SAD的发作。
如何识别伴有季节性模式的抑郁障碍?
除特定季节相关的明显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如每年冬天都常规性失业等),其抑郁发作的起病,只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出现(如秋季或冬季),且存在规律性;
在每年特定的时间达到完全缓解(或从重度抑郁转为躁狂或轻躁狂)。也就是说,反复性抑郁障碍可能随时都能发生,而季节性情感障碍只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发作,春夏季可能会消失;
在过去的两年中,两次抑郁发作出现的时间,能够证明这种季节性情况是一致的,并且在同一时期内没有非季节性的抑郁发作出现。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治疗SAD的方法主要有抗抑郁药物、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光照疗法(BLT)。
1.光照疗法
光疗是治疗SAD的一种有效且被广泛认可的方法。它通过使用特殊的光源来模拟日光,增加患者体内血清素的产生,从而改善情感状态和睡眠。病人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专业的光疗灯进行合理强度的照射。
2.药物疗法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SAD症状严重的患者,使用抗抑郁剂等缓解SAD抑郁症状。具体药物治疗方案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避免自行服用。
3.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经临床验证的有效治疗SAD的方法之一。CBT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与行为模式,提高患者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提升他们抗压力的能力。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情感的同时,重拾生活信心。
此外,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都可以有效减轻SAD症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金黄的树叶、诗意的氛围,在这幅季节更迭的美妙画卷中,秋季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如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让我们共同参与、携手共建起一个更为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共享社会福祉。这样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四季如何变换,我们都能保持一颗安宁、平稳之心,享受每一个季节带来的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