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机玩不停?真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于当代儿童青少年来说,手机不仅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更是连接同龄人的桥梁。
但万事都有其两面性。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过度迷恋手机就分外头疼,尤其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说多了叛逆,讲道理又嫌烦,强压怒火的家长怎么都想不明白,手机中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让孩子如此痴迷?
为了帮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一大烦恼,今天,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医生带您一起探寻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原因,看看他们心里有着怎样的渴求……
沉迷手机的孩子
多是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追逐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很多孩子放假后常以“无聊”为借口,不愿出门,也不愿和家人说话,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中。针对儿童青少年这种行为,相关人员研究后发现,我国有10%-3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过度手机使用的问题,成瘾比例高达5%。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孩子对手机过度依赖的问题,医生认为,并不单单因为手机能带给他们很多快乐,而是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因为他们的父母很难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陪伴,让他们在遭遇各种受阻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转而选择沉迷手机逃避痛苦。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向家长发出信号——他们内心的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或正在等待被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瑞恩曾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三种与生俱来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联结需求。如果这三种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人就会健康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1.自主需求,即“我能决定自己的选择”,是个体按照自己内心意志和愿望自由选择从事某些活动,而不是被一些外部因素所干涉。比如:按照自己的规划学习和休息,也能依照自己的意愿交朋友,也可以拥有自主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2.胜任需求,即“我能做到”,是个体需要体验到自己有能力胜任某种事情或活动,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心。比如:通过努力取得自己认可的成绩,并可以达到自己某项生活目标或兴趣目标。
3.联结需求,是指人类天生需要从外部社会环境中获得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从中体验到一种归属感。比如:在家能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在学校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也为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想要解决孩子手机过度依赖
先找到问题背后的“根”
从以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沉迷手机的孩子大多是在现实世界的某些需求中严重受挫的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的正当心理需求在家庭和学校都得不到满足时,没有自主管理时间和自由选择权利的“失控感”,让他们通过玩手机、上网等方式,找回自己做主的精神自由时间,追求在虚拟世界中的各种新鲜体验,由此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有的孩子则经常因为学习成绩被批评、贬低,强烈的挫败感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手机是其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最方便快捷、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只要在游戏中拥有绝对实力,他们就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掌控感对孩子们有着无以伦比的诱惑力。
还有些孩子在家常感到与父母疏远,有着难以化解的冲突和隔阂,在学校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经常感到孤独,于是转身泡在网络里,寻找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支持和接纳自己,以此逃避和抗拒现实生活带给自己的焦虑、抑郁或痛苦的情绪。
因此,如果家长看到孩子过度沉迷手机,一定要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真正需求,是孩子们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唤起家长的注意,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沉迷于手机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出现心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手机成瘾的预防
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平衡
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给一部手机”。事实上,智能手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洪水猛兽”,只要使用恰当,其实是可以驾驭的。
责任赋予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予相应的空间,让其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培养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假如孩子已经到了初高中生的年纪,且有一定的自控力,父母可以答应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但提前是需要与孩子协商好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次,并明确告知过度使用的后果,允许他们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目标导向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对于辨别力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说,父母需加强引导,不断明确使用目的。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生活计划,多鼓励、支持孩子努力行为本身,让他们体验到用心创造、挖掘生活的意义所在。
满足需求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孩子过度沉迷手机,多是爱与归属感的缺失造成的,所以才会从手机中寻找替代。
医生建议您,不妨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抽身,为孩子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多与其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接纳的连接,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帮助孩子正确应对压力,鼓励、支持孩子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生活中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