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双11”还有“618”?购物成狂的你,为何总是“买买买”?
一入网购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随着爆款商品和“骨折”优惠的扑面而来,让剁手党多巴胺迅速飙升的购物节,它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心甘情愿掏腰包、“买”到倾家荡产?
购物狂欢之下,是什么让你更爱“剁手”?
每当我们听到有人感叹,“怎么就管不住这双手啊!”就会猜到“剁手”的背后,多是被“脑袋一热”的购买欲冲昏了头脑,从而陷入冲动消费的陷阱。
调查研究显示,其实大多数消费者都存在冲动购物的表现。只不过随着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迅速缩短了冲动到行动的距离。一旦大脑产生购买冲动,脑中分泌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愉悦的多巴胺,在“及时购买,及时行乐”的趋势下,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机制并被不断强化。
特别是看到周围人在抢到预期的物品时,持续出现放松的效果以及带来好心情的反馈奖励,就会将“剁手”视为一种犒劳手段。所以,当自己面对控制不住的压力或负面情绪时,自然而然地陷入到“遇到问题就剁手”的状态。
控制不住的“买买买”背后,影响“冲动消费”的竟是它
在有些人看来,应对焦虑是一种对能量的消耗。那些看起来零零总总、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实则是对人的慢性消耗。为了将低于警戒线的精力损耗,快速拉满回血,很多人会通过在物质上的享受,来补偿自己心理上所失去的。这也是我们压力过大时,控制不住买买买或进行“冲动消费”“情绪性消费”的主要因素。
在网购不发达的年代,逛街多为女性的“专长”,因此冲动购物在女性中更常见;但由于网购的简单快捷,男性的冲动性消费近年来也随之增多。因而从心理角度来看,目前影响我们“买买买”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① 从众心理
一般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朝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随大流”。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之一是“行为参照”:当缺乏适当行为的知识或遇到不明情境时,人们通过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行动的参考,而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般可视为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例如发生自然灾害时,跟着大多数人逃命会比好奇地一探究竟更容易存活下来。但在现代社会,盲目从众的危害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可能会被掏空钱包。
② 稀缺效应
国外心理学教授调查研究后认为,购买冲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将周围可能有用的东西带回家。即使暂时用不到也要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尽管人们当下处在物质丰沛的时代,但当面对稀缺品时,人们与生存有关的焦虑感仍会被唤醒,也就会诱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意向。例如,近期利用“时间稀缺”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的“618”购物节,就是个典型案例。在人们普遍印象中,“618”是除“双11”之外的全年最低价购物节,优惠券也具有短暂时效性,时不我待,必须趁机薅一波“羊毛”。这样可能就会导致我们去购买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③ 损失厌恶
或许你在朋友圈常见到这样一句话:总感觉自己现在有种病态心理,如果“618”“双11”不消费一下,感觉自己错失了一个亿。心理学家提出损失厌恶理论时曾指出,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面对损失时,人们通常会变成冒险家。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但损失的痛苦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就像很多人认为,一旦错过商品打折和满减优惠券,觉得错过很吃亏,也正是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疯狂购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剁手族”,你该如何管住下单的手?
当我们挖掘到“控制不住买买买,双手背叛我的心”,这种消费行为失控的深层原因后,该如何调整这种剁手状态呢?心理医生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4个适应性建议:
① 避开易造成冲动消费的场景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如果某个场景总是让我们冲动消费,那我们就要尽量避免这个场景。例如,如果我们总去某个商场买些不必要的东西,下次就尽量绕路走,避免去那家商场。远离造成冲动消费的场景,就相当于切断了冲动消费的刺激源,对缓解冲动消费十分有效。
② 列一个购物清单
每周或每月可以提前列一个购物清单,像做任务一样,买一件划一件,做好标记。这样既可以增加满足感,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分辨什么是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你会更加了解自己真正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 学会延迟满足
如当你看到了一件特别“上头”的东西,请不要立刻付钱。暂时离开并冷静一下,问问自己:这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吗?什么原因让我忍不住想要花钱?在买买买的背后,我想要逃避的情绪是什么?分析出原因后,要尽量减少情绪性购物,尝试延迟满足。即使面对诱惑时,我们要有冷却情绪脑的力量,激活理性脑的力量,利用必要的策略使理性回归,让冲动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