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癖好”竟属于精神疾病,很多人患病却不自知!
近年来,随着新式爱好圈的崛起,总有人大批入股那些看似无害、甚至略带趣味的“小癖好”。有的人爱收藏“平平无奇”的限量版玩偶,也有人一到半夜就整理东西,还有人偏爱特定的颜色或数字。偶尔跟一下时髦的爱好无伤大雅,但如果你对这些小癖好的依赖超过正常状态,在精神科专家看来,这种“病态”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发出的预警信号。
暴食障碍
食物似乎是他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甚至已经代替了朋友家人,成为自己最“忠实”的伙伴。醒来想吃、难受想吃、悲伤时也想吃,就连被人欺负责骂和独处寂寞时,也是一吃起来就HOLD不住……别人享受的是刺激味蕾的满足感,而他们贪恋的却是食物把身体和肠胃填满的充实感。
偶尔心情不好的时候狂吃,究竟能不能算是暴食障碍?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于这种名为暴食症的精神疾病诊断,列出来以下条件:
▶ 进食量超出常人,在短时间(一般在2小时以内)进食大量食物,且自己无法控制;
▶ 经常在没有饥饿感的前提下单独进食大量食物,进食特别快、总吃撑,进食后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有羞愧感,甚至感到厌恶、痛苦;
▶ 不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的食物清除行为,如引吐、导泻(滥用泻药)、间断禁食、过度锻炼等不适当的方法来代偿;
▶ 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1次暴食;
▶ 排除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暴食行为。
网购成瘾
在移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网购,俨然成为一部分人宣泄情绪、解压的出口。有些“剁手党”总是控制了不了买买买的冲动,甚至为此和朋友家人闹矛盾,还是忍不住想“剁手”,那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网购成瘾。网购成瘾也叫冲动性购物,如果只是将这种反复冲动性购物,习惯性地将其当做产生快乐或是奖励自己的方式,购买的东西并不是日常所需或者实用价值不高,但仍控制不住购买的欲望,进而会陷入自责中,并且这种情况持续3个月及以上,需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囤积障碍
爱囤东西本不是病。从古至今,人类的囤积行为多种多样:枭雄广蓄兵甲,以逐鹿天下;节俭主妇将针头线脑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若是囤积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并会影响日常生活,则要警惕囤积障碍了,它是最近几年才被正式列为一种精神疾病的。
▶ 啥叫过度或者病态囤积行为呢?
与正常爱好收集的人相比,有囤积障碍的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会不断购买、囤积一些低价值或者无价值的物品,比如不穿的衣服、旧报纸、废旧物品等,有些人甚至会整天在马路上寻找废物,并视为“珍宝”;二是很难断舍离,一些没用或者用坏的东西也不会丢弃,或者丢弃时会觉得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会把物品过度拟人化,将保证物品安全作为己任。在网上经常能看见很多这样的新闻报道:有囤积障碍的人,由于不会将物品进行整理分类而导致大量堆积,生活环境混乱不堪,不仅影响到家庭生活,还会给邻里关系带来恶劣影响,甚至因为无法有效沟通,最终报警处理。但囤积症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其它躯体疾病。囤积障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创伤有关,这可能是逃避痛苦心理的一种回避行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斥责或与他们争吵,也不要简单粗暴地丢掉他们囤积的物品,这样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导致囤积行为进一步强化。
游戏成瘾
▶ 网瘾是不是一种疾病?
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成功将“爱打游戏是精神疾病”的概念推向风口浪尖。谁知十年后,当年网瘾少年们的孩子还未长大,“游戏是洪水猛兽”的“实锤”就再次袭来,甚至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快了一点儿。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作为一种新增的精神疾病纳入到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并明确了游戏成瘾的三个核心特征:
● 对游戏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包括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终止、发生环境等);
● 将游戏行为的优先级置于其它生活兴趣或日常活动之上;
● 不顾负面影响地持续或升级游戏行为,严重到足以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这种行为模式可以是连续的、偶发的或反复的,出于诊断要求,游戏行为及其特征通常明显存在至少12个月,但若除这一条之外,其余标准均符合且症状严重,时间标准则可以缩短。但这些严格的诊断,绝不是“有这些症状、自己对照”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无法确定自己是“普通游戏爱好者”,还是“游戏成瘾者”,建议您尽早到专业机构寻求正确诊断、咨询与治疗,千万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