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懒,来看看背后的心理原因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知道今天应该这样,但是今天心情不好,状态不好,我肯定做不好,明天再说吧。”于是,就开始拖延,把该做的事情放在一边,去做更轻松有趣的事。这件事可能很无聊也很难,但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不在于它能带来多少乐趣,而在于它对人格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作用。其实,只需要“强迫”自己做一次,就能找到行动的成就感。一件看似很难的事情,有时候只需要几分钟的开始,就可以进入行动状态。但是,有的人甚至拖延一辈子都没有付出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
拖延症不是病,它是一种现象
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二疗区(抑郁障碍诊疗中心)主任燕利娟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典型的拖延症案例:正在读研的于红,即将面临论文答辩,可她却每天都和同学一起打游戏、追剧、看电影、吃吃喝喝,就是不想论文答辩的事情。最后,提交论文的时间日渐临近,她出现了寝食难安、焦躁、发脾气、呼吸困难等情况,这些都是拖延症在捣乱。拖延症并不是临床上的一种疾病诊断,它属于一种心理学现象。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对于时间的控制也有一些问题,执行能力很差。主要是个人的自我性格特征,比如过于追求完美,还有一些容易焦虑的人格特点,希望事情如他所愿,如果达不到他的预想标准,就会产生内部的焦虑,反而造成了行动上的迟缓,还有一些人会出现职业倦怠。
青少年及中青年人群中比较常见
燕利娟介绍,拖延症在青少年及中青年人群中比较常见,主要是学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过大造成的。拖延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有可能会诱发心理疾病。拖延现象如果持续存在,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一些影响。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大家都会因为某件事情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标准,就容易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况。伴随着这种长期焦虑表现,这个人就会出现一些严重的焦虑症表现。
燕利娟建议,有拖延现象的人可以从自身方面进行改变,比如:多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正面冥想,在这个过程中放空自己,从而减少拖延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