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口成脏”怎么办?智慧父母这样应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探索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但有些家长发现,伴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孩子身上出现了“爱说脏话”的毛病。父母不明白,曾经白纸一张似的小人儿,竟然会有一天出口成“脏”!
错愕之余,许多家长恨不得马上教训下这个没有“教养”的孩子。然而,更多家长会对此感到担忧,担心孩子正在走向不良的道路。
其实不管是翻看社交媒体,还是现实生活中,现如今“出口成脏”的孩子已越来越常见。出现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变坏了,而可能是他们试图表达某些需求或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帮孩子戒脏话之前,首先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才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为什么孩子变得
喜欢说脏话?
如果碰见一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张嘴脏话连篇,别紧张,或许他们正在经历“污言秽语敏感期”。而所谓的“污言秽语敏感期”,通常是指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接受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们可能会频繁地使用不恰当或粗俗的语言。
通常这个阶段可能发生在孩子3到5岁之间,甚至可能延续到青少年时期。除了儿童经历的特殊时期,孩子“出口成脏”可能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外界的影响与模仿
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语言筛选机制尚未完善,因此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吸收并运用这些带有强烈情感的词汇。
特别是当他们身边的大人、伙伴、网络中,甚至是不认识的陌生人经常口出脏话,缺乏辨别力的孩子会觉得这是正常、能被接受的说话方式,也就学会跟风说脏话。
探索社交边界
孩子可能会把说脏话当作一种试探社交边界的工具。比如,当周围的小伙伴听到脏话后有的大笑、有的跟着说,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能与大家“打成一片”的方式,进而频繁使用。
对于他们来说,脏话是为了合群,是一个口头禅或是语气词,而不是用来攻击和侮辱人,甚至好像说上一句,只是为了过瘾和耍酷。
情绪的代偿方式
由于词汇量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年纪尚小的孩子还没学会恰当表达感受,他们常常倾向于用单一且攻击性强的语言来概括复杂的情绪。尤其是情绪激动时,他们可能会直接选择使用脏话来宣泄情感。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自控力尚在发展阶段,即便知道说脏话不对,可一旦冲动劲上来,想要克制住实在太难,脏话也就脱口而出了。
渴望关注的心理
很多孩子都想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当他们发现说脏话能瞬间吸引成人或同伴的目光,不管换来的是惊讶、批评还是大笑,在他们眼中都是一种被关注的信号,为了持续得到这种“特殊关注”,就会不断重复说脏话的行为。
如何引导孩子
走出“脏话”模式?
适当冷处理,了解原因
当孩子说脏话时,家长尽量保持冷静且不要给予过多关注和回应,孩子希望以此引起关注的想法便会落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脏话无法赢得任何关注,自然就失去了对脏话的好奇和兴趣,这种冷处理态度抑制了孩子说脏话的欲望。
当然,冷处理并非默许脏话。待双方情绪平复后,家长可以温和地与孩子沟通,明确指出说脏话是不对的,并引导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
之后,再耐心询问或者观察孩子为何会说出那些脏话?是跟着周边的人学到的口头禅,还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只有找准根源,后面的引导教育才能对准“靶心”。
设定清晰的规划与后果
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或班级的语言使用规则,明确哪些词语和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并解释为什么不合适。
同时,也要设定违反规则的后果,如暂时失去某项特权、需要做额外的家务或学习任务等。主要目的是,借由规则的约束,让孩子逐渐对说脏话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克制。
引导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帮助孩子用合适语言表达情绪,替代不当用语。当孩子由于情绪困扰而说出脏话时,家长应细心观察并帮助他们辨识和恰当表达自身的情感。比如,可以教导孩子使用“我感到愤怒”或“我十分沮丧”等更正面、友好的词汇,来替代不文明的用语。
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调控情绪,还能助力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沟通习惯。
以身作则,营造文明语言环境
如果孩子的某些脏话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那么家长就要反思了:
首先,审视自己和家人的语言习惯,是否有说脏话的现象。如果有,那么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列出“戒脏话条约”,家庭成员间相互监督、彼此提醒。当孩子生活环境中没有说脏话的不良诱导,那么他对于脏话的兴趣就会慢慢减弱。
其次,要反思自己是否经常将孩子交给“电子保姆”,让他们从电视、游戏中学到一些脏话。在一些游戏中,很多玩家喜欢爆粗口,如果孩子受到这些媒介的影响,父母就要陪他从游戏、电视中解放出来。
脏话如同孩子成长路上偶然扬起的尘沙,可能会遮蔽他们清澈的心性。但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粗暴地掸落,而是以冷静的态度、耐心的倾听和智慧的引导,温润无声地将其拂去。请相信,孩子口中那些刺耳的词语,终将在我们温柔而坚定的守护下,渐渐消融。